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自制力是一種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對于孩子來說,由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善,神經纖維尚未全部髓鞘化,傳遞的神經行動容易泛化,不夠準確,因此會常表現(xiàn)出自制能力比較弱。比如說:媽咪不讓孩子飯前吃零食,孩子也知道,但當他看到香噴噴的點心和甜甜的巧克力時,禁不住美味的誘惑;趁媽咪不在家就拿來吃了,到吃飯時就不能好好吃飯了。又比如:孩子去了醫(yī)院,在路上,他答應媽咪看病時不哭。但當醫(yī)生把聽診器放在他的前胸時,他又哇地哭了出來。
孩子的這些行為都說明,他們并非有意和大人過不去,而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
孩子慢慢懂事,而你也需要懂得更多管理他們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有時候你需要在關鍵時刻學會“喊停”,以便在他們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之前,及時地制止他們犯錯。不過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你的“喊停”毫無效果。其實只要父母掌握了“喊停”的技巧,它就能大大地幫助你的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技巧,從孩子1歲起就可以開始慢慢培養(yǎng)了。
如果你掌握了“喊停”的技巧,就能大大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一次不良行為,say stop
明確地界定不良行為,對不良行為的懲罰應當及時。當孩子第一次出現(xiàn)不良行為時,必須及時制止,并說明理由。而不是在孩子幾次行為之后才予以懲罰。給孩子一個關于“不被允許的行為”的清晰概念。
例如:幼兒開始學習自己吃飯時,可能用勺把碗里的飯菜弄得到處都是。父母應當在幼兒出現(xiàn)這種行為時就予以糾正,而不是感到好笑。如果在幼兒已經形成這種壞習慣后再糾正,會造成幼兒的迷惑:為什么被允許的行為又被懲罰了?他們到底要我做什么?懲罰的原則是“對事不對人”,避免人身攻擊以使孩子陷入自卑。在對孩子懲罰時,應明確告知,“你這件事做得不對”或“我不喜歡你那樣做”。不要對孩子說:“你就是這樣的,死不改悔。”“你是個壞孩子。”“你從來不聽話。”這樣容易導致孩子把懲罰歸結為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做錯事的原因。
“喊停”的意義:
對孩子的自制力,不應消極地等待它能樹大自然直,務必從小積極培養(yǎng)。首先應建立一套家庭規(guī)范。父母應以一致態(tài)度對待孩子,使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許做。有規(guī)可循,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起抑制不良行為的能力。也許開始培養(yǎng)時,孩子并不一定完全理解某種做法的道理,而是單純地反射。如:父母不許孩子玩火柴,每當孩子拿起火柴時,就受到不能玩這個的約束,久而久之,看到火柴就不動手了,但對于火柴燃燒,玩火很危險的道理卻還不甚了解。隨著年齡增長,在培養(yǎng)孩子樹立約束自己準則的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時進行道德教育。
當孩子做出了一些缺乏自制力的事情時,如:打壞東西,弄臟了衣服等等,父母應當允許孩子的這種反應,耐心對他講明道理,不宜以粗暴的方式對待有過失的孩子,否則使孩子產生了反抗情緒,反而起不了教育作用。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過家家”玩出創(chuàng)造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