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誤區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學一件事情比別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個新環境很長時間不適應等,這些行為都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笨孩子”的表現。
鄒小兵教授介紹說,這些都是適應性低的表現,但這并不代表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這類孩子的一種行為方式。
鄒小兵還舉例說,“慢孩子”可能學一首詩的速度比較慢,但他們一般相應地會記得比較牢、比較久,這是他們學習事物的一種習慣方式。而且,這些“慢孩子”長大后很有可能具備其他“快孩子”沒有的優勢——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竊等誘惑時,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樣容易改變,而是抱著審視的態度去接受。國外學能專家還建議家長讓孩子學會控制節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這個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怎么去控制他的行為和一些語言的節奏。
誤區四:孩子“愛動”就是“多動癥”
課堂上沒有人說話,所有人都安靜地聽課——這是所有老師都很喜歡的課堂氣氛,但這基本是不可能的,總有一些孩子會說說話,做做小動作等,來擾亂課堂秩序,而這些孩子往往被老師認為是有多動癥的。
根據列文博士八大系統理論,這類孩子其實屬于運動機能占優勢,故喜歡用肢體代表語言。所以,并不是所有“愛動”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動癥。有的孩子比較聰明,聽老師講了一半課程,就已經掌握了基本要領,知道下面該講什么了,感覺無聊便開始做做小動作。對于這類孩子,老師和家長更應學會了解其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育。比如,老師可以在孩子感覺無聊時提個問題,夸獎一下,調動其興趣繼續聽下去。
其實,注意力集中有問題的孩子往往創造力非常強,他們的腦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時,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經常有沖動的表現,所以學校就會給他們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受到老師的批評。其實,大人們恰恰忽略了他們的創造性。正確的方法是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存在著創造性,同時也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讓他們在今后的人生中獲得成功。
開發寶寶“學能”應向專業人員取經
鄒小兵教授指出,造成以上諸多育兒誤區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廣大父母對寶寶未來發展的期望越來越高,但卻缺乏對寶寶學習能力的正確理解和認識,以致強制學習、拔苗助長、人云亦云和盲目從眾等現象比比皆是。
“對孩子的教育并沒有定勢,應該根據其天賦和特性來具體對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對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應重視孩子的個體教育,用科學的育兒理念來武裝頭腦,”鄒小兵教授說,“開發寶寶潛能的基礎應該是尊重孩子的個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規則去要求他們?!?/p>
鄒小兵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兒童保健專業人員在我國嬰幼兒早期教育工作的明顯缺位。日前,由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嬰幼兒保健學組在全國七個城市針對1200多位0~3歲嬰幼兒父母的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父母意識到需要特別培養寶寶的學習能力,但是僅有一成父母意識到從事嬰幼兒健康的專業人員指導的重要性。
而據了解,目前國際上關于嬰幼兒早期學能發展其實已經形成了科學系統的理論,并有專業醫務人員給予父母指導。但是在國內新晉爸爸媽媽們的“育兒經”,多是從長輩、同事、幼教人員等處咨詢得來的,而很少有人會請教兒童保健專業人員。
上一頁12 下一頁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