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對環境不熟悉的義務工作說“好”,可以平衡成見和消極想法:
當我第一次去養老院時,我很討厭那里的味道和像僵尸一樣坐在椅子上的人。后來我認識了艾爾,我們聊起他看過的第一場大樂隊音樂會。還有一位女士,她的手臂上有一個數字文身。她告訴我們她妹妹還只有六歲時,就和其他一群孩子被人從德國送去了英格蘭。
(1)讓青少年變臟
很多義務勞動都是低技術含量,泥濘,但又清新、健康的。經過一整天為一個社區花園鋤硬土,或者采摘西葫蘆,或者清掃一段一英里長的海灘之后,你的孩子可能由于努力工作而刮破手掌并腰酸背痛。在“比較臟”的義務勞動中,青少年學會了什么?他們會發現自己比想象中頑強,世界比自己所了解的要寬廣和有趣得多,而那些看上去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危險工作其實自己可以勝任。
(2)和其他孩子一起加入義工行列
以家庭形式加入義工行列,是心理學家所說的“最大化”,通常由于太過龐大而難以成功協調。青少年喜歡做具有優勢(一個電動工具、泥土、一個新鄰居)或者特殊情感(一邊漆操場一邊唱歌、溫和地照顧動物)的義務工作。如果家長在一旁,孩子們的興奮感會被沖淡,或者有意識地抑制對愛和溫和的愉快表達。
(3)家長健康的自戀
這里有一個惡意的老笑話:擰一個電燈泡需要多少個猶太母親?—— 一個都不用,我就坐在黑暗里。“替孩子去犧牲”是這個笑話所要表達的中心。實際上,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忽略自己。你的衣服是否褪色過時,而孩子衣服卻鮮艷如新?你是否天天送孩子去參加體育訓練,而忽略了醫生建議你每天做三十分鐘運動?你是否幫孩子做大部分活兒,甚至在你生病或疲勞時也是如此?如果家庭資源只遵循從父母到孩子一個方向流動,這時就應該稍微改變方向了。
(4)向孩子索求幫助
青少年不會本能地幫助家長,所以家長要教導孩子如何幫助自己。教孩子如何為自己準備食物和飲料,解釋一下他們也應該給家長準備一些。這可能像把蘇打倒進杯里以后再加冰一樣簡單,也可能像做一次多道菜晚餐一樣復雜。要求孩子幫你做的“功課”:在信封上寫地址,給櫥柜換新隔板紙,去商店買電池(注意:我們要三A而不是雙A的)。當家長生病時,讓孩子當保姆給你遞紙巾和熱茶。當家長準備出去旅行時,即使自己有力氣搬行李,也可以叫孩子幫你把手提箱從樓上搬下去。對于家長來說,提供給孩子幫助你的機會,比顯示自己青春活力更重要。不要期望孩子做每件事都非常熟練,非常熱情,起碼在最開始不會如此。只要家長要求孩子幫自己,遲早他們能學會注意他人需求。
(5)穿著得體
一些花錢給孩子而不是給自己買衣服的理由很有說服力。青少年總是長得特別快,因此他們經常需要新的牛仔褲,新的鞋子,新的大衣。他們需要特定物品來融入學校環境。他們需要穿戴光滑閃亮地參加班級舞會。對于部分家長來說(但絕對不是全部家長),給孩子買衣服并拒絕給自己買會變成一種習慣,特別是中年漸漸逼近,殘酷熒光燈和商店試衣間里加長鏡子會讓你看到的個人形象,很難讓你決定自己穿什么才能好看時。
可是,如果家長看上去衣衫襤褸,青少年又有什么理由放下自己不成熟而變成成年人呢?猶太傳統告訴我們:自我否認和破敗不堪是對上帝的不虔誠。猶太思想家摩西·邁蒙尼德曾寫道:學者不應該住在一座沒有香料和籃子賣的城鎮。通過給自己小量權力來給孩子灌輸反對權力思想。拿出家庭預算中一部分合理資金來改善自己的外表,讓自己衣服和打扮十分得體。即使有違他的品味,當孩子看到家長感覺高貴并且足以照顧好自己時,他也會受到鼓舞。
幫孩子找到真正的幸福感滿足欲望是知足感恩的敵人。一份1999年艾爾弗·斯隆基金對青少年滿足感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言論。發現表明,青少年幸福感與家長收入高低相反。來自工人階層家庭的孩子幸福水平最高,而來自中上階級家庭的孩子幸福水平最低。原因?有特權的孩子,缺少深度渴望,因此缺少深度滿足。
“有益的渴望”,這種觀點很容易描述但卻很難實踐。一個母親如何知道她的孩子什么時候會從有益的匱乏中獲益,什么時候要采取更慷慨的方法,提供商品、跑腿辦事、排除困難?讓我們先看一看下面這個十二年級學生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已經下午三點,拉娜該換衣服去參加畢業典禮了。但當她去櫥柜拿那條她和母親在香蕉共和國買的畢業典禮裙子時,拉娜只找到一條縮小版的掛在那里。很快,她意識到發生了什么事。上個星期,拉娜穿著這條新裙子去參加舞會。“畢業典禮前就穿一次,真的,就一次。它實在太漂亮了!”她很晚才回到家,把裙子脫在地板上,就倒在床上睡覺了。到了星期三早上,媽媽提醒她女傭稍后就來之后,拉娜把一大堆衣服扔進籃子里,然后就趕去上學了。那條裙子跟黑色衣服混在一起洗,結果縮水了。現在什么是拉娜畢業典禮服裝?一條舊裙子。不僅不好看,更無特別之處。
A媽媽會怎么做?當拉娜穿著一條舊裙子走下樓,解釋發生的情況時,A媽媽完全沒有說拉娜看上去好不好看,只是給了悶悶不樂的女兒一個擁抱,并且說看到女兒快畢業了,她感到非常自豪。但實際上她的想法是:
這個小姑娘還沒學會在大事來臨之前,要檢查自己需要的東西是不是齊了,重要的是她要把好的衣服掛起來,而不是留在地板上。顯然她現在要開始自己洗衣服。我應該要求她去做臨時保姆賺錢,然后把裙子錢還給我。還要把她的iTunes和學校商店賬戶停了,直到她能證明自己更負責為止。她根本不愛惜我們給她買的東西,還總是想讓我們給她換被她隨意糟蹋掉的東西。以后不行了。夠了。
B媽媽同樣給了傷心的女兒一個擁抱。“沒關系的,媽媽。”女兒說。B媽媽接著打電話給當地每一家香蕉共和國商店,找到一條碼數相同的裙子,急忙跑到這家不熟悉的大型商場去取裙子,禮貌地要求銷售人員將裙子褶皺熨平整,剪掉標牌,離開商場,開車趕回去,及時讓拉娜換上新裙子,坐上車去參加畢業典禮。拉娜非常感動,雙眼充滿淚水。
在“裙子事件”中,沒有哪個反應是唯一正確的。沒有一個事件可以衡量她的成熟度以及是否寵壞了她。通過評估孩子要求的商品、服務和救助的持續時間、程度和頻率,你可以決定什么時候做A家長還是B家長(或者C家長、D家長……)。A媽媽看重女兒長期缺少責任感和“給我買這個,給我買那個”的態度。相反,B媽媽欣賞女兒承擔自己過錯的態度。B媽媽覺得:她沒有多少宴會裙子,而且她也從來不抱怨重復穿同一件衣服。這可是畢業典禮啊!為何不幫幫她呢?
假設你在一個典型日子遇到緊急情況,做一個有關你憤怒變化的測試。孩子欲望是過于滿足,還是處于正常青少年對物質渴望的限度內?孩子是否在緊要關頭要求幫助,或者說對緊要關頭的幫助是否感恩?如果你
從來沒有像B媽媽那樣急匆匆沖進商場,你的孩子可能會將你的缺乏熱情看成是自己毫無價值的證據。如果你總是跑過商場,你就不是在幫孩子成長,而是用和藹和關心削弱她。你看到這里可能會感到擔憂:哦,天哪。我孩子像A女兒時,我就行動得像B媽媽!就像青少年通過不斷摸索來學習一樣,家長也會如此。
對于青少年來說,越少就是越多。當面對限制時,創造力就會綻放。一首十四行詩有十四句,一首俳句詩只有三句。當水被灑落時會失去壓力,但當它被引入水管中時便會強勁。或者想想這個《紐約客》的卡通畫:一個母親看著她的青少年女兒,她坐在地板上,地板上放著一把電子吉他、織了幾英寸的毛線球和針、電腦、兩本書和一個畫架。標題:“或許你的創造力有很少出路,但有了更多壓力,它就會從你身上出來。”
青少年需要自戀來離開家長,創造一個新的自我。再看看自戀型人格障礙定義的部分細節:自負感;幻想成功、權力、才華、美麗和理想的愛情;深信自己很“獨特”。這對于一個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是良好特征,但要有限度。
我們該如何避免過分保護孩子,不讓孩子變得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呢?如果我們想養育出懂得如何去解決問題的青少年,就必須讓他們在青春期時就去面對有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現在越來越難找到愿意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困難的家長。更多時候,家長都讓孩子忙于參加有成人監督的活動,以至于沒有時間將困難交到孩子顫抖的雙手中,讓他們去解決問題。
下一篇:能力是這樣“煉”成的教育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男孩也愛進廚房教育親子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