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胃痛常被誤當“肚子痛”
除了一般胃病患者都會有的反酸、噯氣等癥狀之外,不同年齡的患兒,胃痛的感覺和表現也很不一樣。
學齡期(7~14歲)的孩子如果患胃病,有時候會感到不規律的腹痛,持續時間不一,而且有的潰瘍還不一定伴有腹痛感,這讓早期發現確診更加困難。患兒還可能覺得胸骨下方不舒服,部分緊張的家長甚至會擔心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
學齡前(3~6歲)兒童對腹痛已經有了模糊認識,但是仍不能準確區分疼痛位置。“來就診的學齡前兒童,超過80%都說自己是肚子痛,可是一檢查,壓痛點明顯在上腹部。”所以很多家長會在孩子的“誤導”下懷疑是腸蛔蟲在作怪,使得真正的病因遲遲未被發現。
至于嬰幼兒(滿月~3歲),他們還不能表達自己的感覺,一旦感到腹痛,往往會啼哭不止、食欲不好、厭食、嘔吐、消化道出血等,還會有黑便、血便等癥狀。區文璣指出,正因為嬰幼兒不能自述病史,家長如果再粗心大意,或者對上述癥狀自行曲解和處置,導致被送來醫院的這個年齡段的患兒,往往病情相對嚴重。
兒童胃病常見五大原因
父母感染Hp孩子容易得胃炎
“現在已經證實,引起小兒胃炎、潰瘍的病原菌主要是幽門螺旋桿菌(Hp)。”區文璣介紹,小兒潰瘍,其中約有1/4是Hp感染引起的。
“成人的Hp感染者,超過半數都是在兒童時感染的。”區文璣強調說,Hp感染以“人—人”、“口—口”為主要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在家庭內有明顯的聚集現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機會比其他家庭高得多。有的父母長輩在給嬰幼兒喂奶時,先自己用嘴試試牛奶的涼熱,還有的家庭所有成員共用一個漱口杯,中國家庭還不習慣用公筷,所有筷子都在一個盤子里夾菜,這些習慣都不同程度存在著Hp感染的可能。
家長開食店 孩子胃遭殃
洋快餐、油炸食品、可樂、咖啡……相比于每天的正餐,不少孩子更偏愛這類食品和飲料。區文璣提到,曾有家長帶著孩子來消化科就診,根據孩子的癥狀,她問了問家長的職業之后,就對孩子胃病的病因猜得八九不離十了。原來,這位家長是開食品店的,孩子一放學就在店里大吃零食,大喝冷飲。而咖啡、可樂等飲料,恰恰就會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油炸食品、洋快餐等高油高脂食物,則會給胃部帶來很大負擔。
除了飲食結構,孩子的飲食習慣同樣需要格外重視。孩子挑食、偏食、厭食、飲食不規律,幾乎是多數家長都曾經面對過的問題。年齡小的孩子樂于模仿父母,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吃飯時不要做其他事情。而有些年輕媽媽自己就很愛吃零食,身邊有了這樣的榜樣,孩子得胃病的機會也就更大。
換牙期 胃病或由牙病起
不注意口腔衛生導致爛牙壞牙,也是不少胃病患兒的致病因素之一。“不少孩子說自己胃疼腹痛,張開嘴一檢查,發現臼齒表面全都是黑的。”區文璣說,兒童7歲左右門牙開始換牙,10歲左右臼齒開始換牙。這個年齡的孩子吃東西,往往來不及細細咀嚼就已經咽下了肚。這樣的孩子如果感到肚子痛,首先就是牙齒的問題。
牙齒是消化食物的第一道工序,需要給胃“把好關口”。如果在嘴里沒有被咀嚼到位,食物到了胃里,胃的蠕動和胃酸分泌也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問題。因此,家長從小就應教育孩子保護牙齒,養成每天兩次刷牙的習慣,尤其是睡覺前的一次。同時不提倡小孩子用牙簽,給孩子剔牙時,應該用牙線替代牙簽。
上一頁123下一頁下一篇:兒童紫癜要分清類型再治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哮喘患兒最重要的治療方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