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目的:適當地延遲滿足,學習等待,培養短時的抑制力,養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方法:當孩子用哭聲來呼叫媽媽喂奶,媽媽不要急著馬上把孩子抱在懷里給他喂奶,第一時間內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要讓孩子適當地等一等。如果你在房屋的另一邊正忙著,你可以一邊用聲音回答孩子的哭聲,安慰著孩子,一邊走過來,對孩子說:“貝貝餓了嗎?該吃奶了,等一等,媽媽就來了。”你的話語聲和腳步聲告訴孩子媽媽馬上就到,孩子會安靜下來等待你的到來。你來到孩子面前,可對孩子說:“貝貝要餓了,要吃奶了,知道叫媽媽了,好孩子,來媽媽親一親,抱一抱。”當你抱起孩子還可以說:“貝貝餓了,找媽媽要吃奶了,媽媽的奶又香又甜,貝貝吃了又白又胖。讓媽媽先準備一下,來我們坐好,可以吃奶了。”
如果是人工喂養的孩子,如果你又沒有別的幫手,可以一邊沖奶一邊與孩子聊天,講述沖奶粉的過程。奶沖好后再與孩子聊兩句:“媽媽沖好奶了,貝貝可以吃了!貝貝吃了奶,白白又胖胖。”
通過上述方法來拖延幾秒鐘滿足孩子的需求,以培養他的抑制力,學會等待。
愛心提示: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與孩子自控能力和意志品質有關,體現在孩子的行為堅持性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反映孩子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心理素質一旦形成就相對穩定,對孩子的個性和性格產生極大的影響。多數爸爸媽媽認為喂奶是簡單的喂養行為,但觀察發現,不同的喂奶方式會影響孩子形成不同的心理素質。
據觀察,孩子最早57天(多數65天,最遲70天)當聽到媽媽的聲音或配奶的聲音時,孩子能停止哭泣等待媽媽的到來。你可以看一看,當孩子饑餓啼哭時,你出聲答應后,孩子能安靜等待多久,有的3個月的孩子可能只能等待1分多鐘,有的孩子只能等待15秒或更少。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1歲前的行為多是無意識的,孩子有了爸爸媽媽的悉心照顧才能獲得安全感,從而以爸爸媽媽為“安全基地”進行各種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所以過分延長孩子等待時間,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挫折感。因此,一定不要讓孩子等得過長,要在孩子還沒有失去耐心開始哭鬧前滿足孩子的需求。為此,爸爸媽媽要學會觀察,特別是學會要從孩子聲音的變化判斷出孩子的情緒,準確地掌握好時間。也可從最短的等待時間開始慢慢延長。
下一篇:室外活動教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手和玩具哪兒去了教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