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長沙市民陳女士的孩子兩歲半了,她常常被孩子的一些不良表現氣得火冒三丈。她十分不解,是自己的孩子有問題,還是所有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有這樣一種通病呢?面對孩子的那些不良表現,父母該如何理解,又該如何解決呢?10月20日,長沙市兒童早期教育中心的萬蓮花老師告訴記者,其實這并不是個別現象,兩三歲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會有這些不良表現,只要家長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能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表現一 極為自私
案例:兩歲的青青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用手多、用嘴少,而且情緒反應特別激烈,不是哭就是吼。見到別的小朋友拿著他的玩具玩,常常走上前去大聲喊:“這是我的!”然后不由分說把小朋友推倒,并奪回玩具。
分析:這么大的孩子還不懂得與人分享的道理。所以,父母要逐漸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并且給他一些時間。隨著他慢慢長大,他會懂得這個道理的。如果他在四五歲時還是欺負小朋友,那么父母要堅決制止,并一定要讓他道歉。
提示: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里。對3歲以后的孩子,還應指出他的行為已經傷害了其他小朋友。如果見孩子能善待小朋友,就應及時予以鼓勵。
表現二 口吐惡言
案例:4歲的多多開始說一些讓父母傷心的難聽話,譬如媽媽說現在不能看電視了或是明天不能去游樂場了,他就會怒不可遏地對媽媽說“我討厭你”。和小朋友發生沖突的時候他會說“我要打死你”、“討厭”、“煩躁”。
分析:4歲的孩子,還難以用恰當的詞匯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情緒。所以,父母需要教會他一些正確的表達方式。
提示:媽媽應平靜地拉著孩子的手,蹲下來告訴他:“媽媽不喜歡你這么說。”還可以教會孩子一些“談條件”的方式,一起商量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當孩子學到了更復雜的表達方式時,他就會減少惡語相向的次數。
表現三 以自我為中心
案例:快3歲的小蔓蔓一點耐心也沒有,想吃肯德基了,馬上就要拉上媽媽出門;想去游樂場玩了,也一刻都不能耽擱,并對著媽媽直囔嚷:“我現在就要去!”
分析:3歲前的孩子大多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只有到了幼兒園,他們才會明白,并不是所有他想做的事情都能一一實現,也并不是他想要的東西都能歸他的。不過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父母還是要嘗試,不要答應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
提示:家也是一個小小的團隊,要讓孩子明白作為這個團隊中的一員,需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媽媽可以給他安排一些簡單的家務,譬如整理玩具、為花澆水、餐前放筷子等,這樣會讓他慢慢學會關心自己之外的人和事,明白自己不是世界唯一。
表現四 推卸責任
案例:4歲的順順竟然學會了說謊:在奔跑時,明明是他不小心碰倒了花盆,卻矢口否認:“這不是我干的。”有一回,他和姨媽家的小妹妹一起玩,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灑了一地,奶奶生氣地問:是誰灑了水?順順卻說:不是我,是妹妹。媽媽知道順順說謊后生氣地打了他一頓。
分析:學齡前的孩子通常還不十分理解什么是說謊,也有可能他是在擔心做錯了事會被父母責罵。
提示:父母如果發現孩子說謊,首先不要懲罰孩子。相反,要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時是否出現了言行上的偏差。孩子在犯錯誤時不要揪著錯誤不放,而要鼓勵孩子具備承認錯誤的勇氣。
表現五 沒有禮貌
案例:才上幾天幼兒園的天天,就學會了一個詞“笨蛋”,常常不由分說直呼身邊所有的人“笨蛋”。不管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是父母和其他小朋友。
分析: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這個年齡的孩子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而此時的孩子還沒有是非辨別能力,他們可能并不清楚自己說出的話是不禮貌的,可能還正在為自己學會了一個新詞而高興呢。所以,父母不必為孩子的一些不恰當的語言表達反應特別激烈,否則會讓他覺得反而是一種鼓勵。
提示: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不斷地讓孩子學會體諒別人的情感,譬如通過講故事、看動畫片等,給孩子解釋某個角色遇到了什么,他有哪些感受,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本報記者 吳岱霞
下一篇:父母期望值與寶寶實際能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4個月寶寶的小手和小腳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