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wǎng)站!
“袋鼠媽媽,袋鼠媽媽有個袋袋,袋袋就是為了,為了保護乖乖……”這則廣告歌因為歌詞簡潔明快,音調(diào)朗朗上口,成為許多孩子喜愛的歌。很多媽媽也覺得歌曲唱出了自己的心聲而自稱“袋鼠媽媽”。然而兒保專家提醒家長,做“袋鼠媽媽”保護孩子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像袋鼠媽媽一樣,時刻讓孩子呆在育兒袋里,對孩子來說并非好事。
誤區(qū)一:
保護過度,寶寶不愿出門了
近日,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的黃廣文副主任醫(yī)師接連接診了5名不敢出門的小寶寶。這些孩子年齡在1歲到3歲之間。其中一名1歲11個月大的寶寶的媽媽述說道,去年秋冬之際,甲流流行,為了避免讓寶寶染上疾病,她很少讓1歲多的孩子外出。整個冬季平安度過之后,最近氣溫回升,春暖花開,她想帶孩子出去走走,這才發(fā)現(xiàn)孩子出了問題。每次她抱著孩子走到門口時,孩子就表現(xiàn)的很不安,不是哭就是鬧。一開始她沒在意,依然帶著孩子出了門,孩子一路上都緊緊地抱著她的脖子不放手,鄰居們走過來跟她們打招呼,只要陌生人一走近,孩子就會哭。在小區(qū)的花園里,媽媽沒有看到孩子興高采列的玩耍,只奇怪孩子不是纏著媽媽要抱,就是抱著家長的大腿不敢往外走一步。如今,只要家長抱著她外出,她就會哭鬧不愿走出家門。
黃廣文告誡家長,孩子不能總呆在家里,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每天要帶孩子出門,0——6歲是孩子的社交敏感期,如果錯過了孩子的這一敏感期,將會造成孩子的社交障礙。
怯生是7、8個月寶寶的正常心理現(xiàn)象,通常會在短期內(nèi)自然消失。怯生的程度和持續(xù)時間過長就與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有關了。1歲多到3歲,甚至更大一點的孩子出現(xiàn)怯生現(xiàn)象,應引起家長的重視。家長可經(jīng)常讓寶寶接觸他人,如上親子園、到別人家做客等等。寶寶熟悉的大人越多,越習慣于體驗新奇的視聽刺激,怯生的程度就越輕,怯生的時間也就越短。
誤區(qū)二:
溺愛過度,13歲男孩每晚要媽媽陪睡
黃醫(yī)生告訴記者,家長的過度保護還會給孩子造成許多方面的問題,比如,他碰到的一個較為嚴重的案例是,一個13歲的初中男孩子,在13年中從沒有與媽媽分開過一個晚上,從來沒有獨自睡過一晚,孩子的父親非常著急,帶著孩子到黃醫(yī)生處就醫(yī),黃醫(yī)生診斷孩子的分離焦慮比較嚴重,原因在于孩子的媽媽過度溺愛的教養(yǎng)方式造成的,在孩子3、4歲應與媽媽分床獨自睡覺的時候,孩子因為害怕與媽媽分開,一哭鬧媽媽就心軟,所以與媽媽分床睡這件事到13歲還不能完成。
黃醫(yī)生分析說,有的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總是擋在孩子的身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自覺不自覺地養(yǎng)成了強烈地依賴的習慣,這不僅不利于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過分保護直接導致的是對孩子的過分限制,限制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更使孩子喪失了體驗生活和認識自我的機會,其結(jié)果就會導致孩子的懦弱,缺乏勇氣,這樣的家長常被醫(yī)生們叫做“袋鼠媽媽”。
家長要學會松開保護“袋”
“袋鼠媽媽”們常常是怕孩子吃苦受累,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受傷……于是不讓孩子干這做那,讓孩子逐漸養(yǎng)成膽小怕事的性格。改變孩子的怯懦心理,首先就要改掉大人的過分保護和溺愛。家長要注意:
●有意識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外出活動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把孩子從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來,經(jīng)常帶孩子到公園和其它公共場所,讓他們接觸、認識、熟悉更廣闊的世界。黃醫(yī)生表示很多家長在外出參加聚會或社交活動時常常不愿帶孩子參加,這非常不好,其實家長應多帶孩子走親訪友,或去外地旅行,開闊他們的視野,并讓孩子和小伙伴們在一起游戲,和大家一起參加文娛表演活動。
●給他們講一些歌頌、贊美勇敢的故事和童話,對孩子進行勇敢者光榮和只有勇敢才會成功的教育。
●針對孩子存在的具體弱點,還應有的放矢地進行鍛煉和誘導。如,孩子怕生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講話,每當有客人來時,應該讓孩子與客人接觸,并鍛煉孩子在客人面前講話。這個工作可與客人講明,并求得客人的配合;讓客人有目的地發(fā)問。這樣,一回生,兩回熟,會逐漸改變孩子的怯懦心理。 本報記者 吳岱霞 通訊員 肖亞洲
下一篇:教養(yǎng)3策略讓孤獨寶寶變合群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常見的兒童心理異常行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