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女孩必須有女孩樣,男孩必須有男孩樣,對嗎?
養(yǎng)育孩子時,我們往往對女孩強調順從、被動、內向和非創(chuàng)意性,而對男孩則強調攻擊性、挑戰(zhàn)性、戰(zhàn)略性和創(chuàng)意性。可是兒童專家認為,當女孩有男性行為特征或男孩有女性行為特征時,他們的理性能力是最高的。
我的大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有一次她哭著跑回家說:“媽媽,我在學校踢球踢得最棒,應該由我當隊長,但他們說,我是女孩不能當隊長。”
養(yǎng)育孩子時,我們往往對女孩強調順從、被動、內向和非創(chuàng)意性,而對男孩則強調攻擊性、挑戰(zhàn)性、戰(zhàn)略性和創(chuàng)意性。可是兒童專家認為,當女孩有男性行為特征或男孩有女性行為特征時,他們的理性能力是最高的。
應該擺脫女孩必須有女孩樣,男孩必須有男孩樣的固定觀念。如果父母對打破這種固定觀念不是特別重視,孩子無意識當中也會形成這種觀念,那么社會上男女的差別就無法消除了。
例如,在一個有三個女兒的家庭中,二女兒有時候會非常向往地說:“我長大以后要當爸爸。”這個孩子肯定覺得女人不如男人,把自己放在男人低下的位子上,才會說出這種話。還有一家有兩個孩子,一個五歲的女孩和一個三歲的男孩。又一次,這對姐弟玩過家家的游戲,三歲的弟弟對姐姐說:“媽媽不能頂撞爸爸。爸爸是很厲害的。”因為在這個家庭里爸爸是絕對權威的,所以孩子玩過家家時也會這么說。
孩子以什么性別出生不是自己的意愿,也不是父母的責任。對孩子來說,從小就因為性別而受到分別對待其實是不公平的。機會應該是均等的,不應該因為孩子的性別讓他們連機會也得不到,他們應該得到和能力相匹配的機會。
有一次,女兒拿著自己黑色的短袖衫跟我說:“媽媽,這衣服的顏色是男孩穿的顏色,我不想穿。”我就穿上自己的黑外套,反問她:“可是媽媽也穿了這種顏色的衣服,那么媽媽是男的嗎?”女兒想了想,結果就穿上了那件原本她不想穿的黑衣服。
以前我給小女兒講過“三只熊”的故事。這個故事本來就是以男性為中心展開的,但我給她講的時候把男女的角色調換過來,熊媽媽修理椅子,熊爸爸煮飯、洗碗。第二次講的時候再把內容糾正過來,這樣反復降了好幾次。一開始孩子覺得奇怪,“媽媽,你講錯了,是熊媽媽煮飯。”但后來孩子慢慢接受了熊媽媽修理椅子,熊爸爸煮飯洗碗的故事。后來當我問孩子“你想當醫(yī)生還是護士”時,孩子回答說要當醫(yī)生。再后來她還說要當兵呢。我很慶幸孩子心中“女人很多事不能做”的想法消失了。
有一次我們全家人一起外出,孩子的爸爸開車。當時,六周歲的三女兒突然開口問我:“女人是不是不能開車?”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媽媽不是不會開車嘛。”我覺得這可能會給女兒種下性別偏見的種子。為了糾正這種偏見,我學會了開車,讓女兒認識到女人能做各種事情,世上不存在性別歧視的工作。
以后我們的社會將會高度產業(yè)化,需要更多的高級人才,女人也不可能只做家務。如果不積極利用女性勞動力,社會經濟發(fā)展速度都將會減慢。
為了能讓孩子在未來社會里充分發(fā)揮作用,現在就要開始教育他們,并讓他們在心理上做好各種準備。
*嬰兒心理學專家認為,性別概念并不是收到性別本身的影響而形成的,而是父母的養(yǎng)育態(tài)度影響了性別概念的形成。
*了解孩子的發(fā)育過程,以適合其年齡的方法養(yǎng)育孩子,這養(yǎng)孩子才會健康幸福地成長。
*寶寶的性別行為特征并不是其性別本身決定的,而是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的。這一點對我們的啟發(fā)很大。李元寧
下一篇:什么原因導致了寶寶說話晚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幼兒思維的五大明顯特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