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那么,這一切又和嬰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不清楚嬰兒的意識體驗究竟是什么樣的,但是,我們確實了解嬰兒的注意能力和他們的大腦(至少了解猴子幼崽、老鼠幼崽的大腦)。嬰幼兒與成人既相似又不同,這是非常顯著而具有啟發意義的。
在過去的歲月里,心理學家們認為,嬰兒只會用一種完全無意識的、反射性的方式來注意周圍事物,他們甚至根本不會運用更高級的大腦中心。
我認為,這種看法部分屬于一種認為嬰兒大腦有缺陷的神話,等同于認為剛出生的嬰兒是會哭叫的胡蘿卜,僅僅是有一些反射性動作的蔬菜。事實上,當小嬰兒注意到某事或某物時,他們似乎就會吸收與之有關的信息,并像成人一樣產生意識。甚至在看到極其細微的意外事件時,小嬰兒也會產生和成人相同的腦電波。他們會穩定而持久地關注這件事,他們的眼睛會掃視事件中的重要特征,此時,他們的心率也會像成人一樣下降。種種跡象均表明,小嬰兒也像我們成人一樣,積極而活躍地意識到了發生的事情。如果事情特別有趣,那么,小嬰兒注意的時間也會超乎意料地持久。但過了一會兒之后,就像成人一樣,小嬰兒也會漸漸感到厭煩,并且轉移開視線。
這種現象就是本書此前描述的“習慣化– 去習慣化”技術的核心所在。即,呈現哪怕是最細微的意外事件,也能立即抓住小嬰兒的注意,他們注視意外事件的時間確實會比注視意料事件的時間更長久。小嬰兒似乎對意外事件有著無限貪婪的胃口。對于心理學家而言,這是非常幸運的,因為我們就能夠憑借著嬰兒對新鮮事物的關注來判斷他們如何組織整個世界。
但另一方面,小嬰兒的這種特點對其自身而言也同樣重要。而且,很顯然,年紀越小,在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所體驗的新奇感和意外之感也就越多。
可以說,周圍的物體和內心的感受在剛開始時都會讓人感到意外。對注意力的心理學解釋然而,嬰兒的注意與成人的注意始終還是有差別的。可以看到,成人能夠借助外部事件或者經由內部決定來自主控制注意力,即成人的注意既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內源性的。但嬰兒的注意則更多地體現為外源性,而非內源性。偶爾,嬰兒也能夠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是,這種控制更常見于發展成熟之后,而不是成長之初。嬰兒的注意更容易被外部事件所吸引,而不太受內部計劃和目標所指導。例如,在此前所說的實驗中,嬰兒就很可能忘了要數接拋球的次數,而絕不會忽略大猩猩的出場。在整個學齡前階段,內部注意似乎始終處于緩慢的發展之中。
這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例如,假如你想讓一名兩歲的孩子放棄一個玩具,那么,直接給他一個新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就比試圖說服他,甚至收買他,讓他自愿放棄舊玩具要有效得多。實際上,嬰兒的注意力有時還會被他們其實并不喜歡的新奇事件所吸引,例如,不同尋常的光亮、很大的噪聲等。面對這些情況,他們會大哭、吵鬧,但似乎就是不能移開視線,這就像成人看恐怖電影一樣。
有趣的是,隨著小嬰兒慢慢長大,“習慣化– 去習慣化”技術確實會變得越來越難。對年紀較大的孩子來說,注意力會漸漸受到內部的規劃所控制,而不太受他們對外部事件的天生興趣所控制。所以,再想將注意力當作可靠的指標來測試他們所看到的東西就變得越來越難了。當然,長到成年以后,如果他們決定要專心注意拋接球的次數,那么,即便是最不可思議的猩猩出現也不會讓他們分心了。
此外,嬰幼兒的注意與成人的注意之間的差異還和大腦的抑制功能有關。嬰幼兒似乎無法像成人一樣抑制干擾,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較低。即便是視線的邊緣掃視到的某個事件,也能輕易地讓嬰幼兒從原先關注的事物上轉移開注意力。這種情況可謂利弊參半。嬰幼兒不像年長的孩子或成人那樣善于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但是,他們卻很善于捕捉偶然出現的信息。
假如讓孩子完成一項記憶任務讓他們看完一系列卡片,每次呈現2 張,并要求他們記住左手邊的卡片是什么,但不要記住右手邊的卡片,即意味著只注意左邊的卡片,之后,測驗孩子對每次呈現的2張卡片的記憶情況。年紀較大的孩子很善于記住左邊的卡片,卻記不住右邊的卡片,他們就像成人一樣抑制了無需注意的信息,同時也比年幼的孩子更能記住需要注意的卡片。但是,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記憶2張卡片中的任何一張似乎沒什么分別。事實上,他們比年長的孩子更容易記住無需注意的卡片。
在和孩子玩撲克牌配對記憶的游戲(如“專心”)時,我們也能看到這種現象。玩這種游戲時,需要把多張撲克牌背面朝上地散放在桌子上,每一輪,一名游戲者可以從總的牌堆里摸起一張牌,再翻開桌面上的一張牌,如果兩張牌一樣,那這名游戲者就可以保留這兩張牌。玩“專心”游戲的訣竅在于,即使還沒有輪到你,即使翻開的牌似乎和你手里的牌沒有直接相關,也要注意桌面上哪張牌在哪個位置。令人驚訝的是,年幼的兒童非常善于玩這個游戲,有時還比成人更在行。此外,相信大家也都有過這種驚人的體驗:聽到一個孩子突然間說出了成人對話中的詞語或觀點,雖然在成人交談時,這孩子似乎壓根兒沒有注意聽。
所以,嬰兒似乎是在讓世界來決定他們會看到什么,而不是自己決定要從周圍世界中看到什么。此外,嬰兒似乎能夠同時意識到世界的諸多表象,而不會刻意決定在何處集中注意力,何處抑制干擾。他們不僅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特定事物的相關信息,更吸收了周圍所有事物的信息,尤其是新信息。而且,很顯然,對于小嬰兒來說,絕大多數信息都是全新的。正是這種十分寬泛的注意力讓嬰兒成為了非凡的學習者。在上一章中,我們已經看到,嬰兒可以并且確實會借助哪怕是最細微的新統計模式來學習事物的因果關系圖。這意味著嬰兒能不斷地吸收他們在周圍看到的任何一件有趣事物的相關信息,無論這信息的價值是否重要,是否明顯。
因此,嬰幼兒就能比成人更容易、更快地建構新示意圖,改造舊示意圖。對注意力的腦神經學解釋神經科學研究的結論似乎也反映了這一點:嬰兒的大腦中有大量膽堿能遞質,但抑制性遞質卻要到之后才會開始發展。有趣的是,嬰兒會需要濃度相對較高的麻醉物質才能促進抑制性遞質的活動,大概因為麻醉物質會直接作用于這些神經遞質。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給意識下一個定義:意識就是麻醉物質所要除去的東西。由此可推知,嬰兒擁有的這種神秘能力(意識)遠多于成人。此外,從整體上看,嬰兒的大腦同樣也比成人的大腦更具有可塑性,更容易改變。例如,兒童受到腦損傷之后,會比成人恢復得更快、更徹底,大腦的其他部分會彌補受損部分的功能。而成人大腦的可塑性就要低得多,正如眾所周知的“教給老狗新把戲”的諺語所說:老化的大腦學不會新技巧。
當邁克爾· 梅澤尼希再用猴崽來重復此前曾用成年猴子所做的那個有關注意的實驗時,得到的結果卻完全不同。小猴子的大腦并不能像成年猴子的大腦那樣區分聲音和觸摸信號,正如人類嬰兒無法像成人一樣只注意一件事情。但同時,也可以做一個更加復雜的實驗:簡單地為動物提供大量刺激,但不要求它們專門注意其中的某個方面。例如,可以讓動物沐浴在具有某種系統模式的聲音之中。梅澤尼希和同事們就進行了這個實驗,并發現動物幼崽的神經細胞也發生了改變。就算沒有獎勵物質,它們也會對聲音刺激做出各不相同的回應。但成年動物的神經細胞就沒有展現出這種整體的可塑性。
此外,大腦的不同部分負責不同類型的注意。例如,位于大腦中央的頂葉皮層似乎掌管了注意周圍世界中的新事件或意外事件的能力;位于大腦后部的枕葉皮層則似乎與維持視覺注意有關。可以說,頂葉皮層警示我們有新情況發生,而枕葉皮層則讓我們觀察、理解新情況。在嬰兒早期,大腦的這些部分就已經十分活躍了。
而通常所謂的抑制功能區,即大腦前額葉的部分區域,則更多地與源自內部的注意和抑制干擾的能力有關。同樣,從嬰兒很小的時候起,大腦的這個部分可能就已經開始活躍了。但是,隨著嬰幼兒逐漸長大,前額葉區域與大腦其他部分的聯結也越來越牢固,甚至到了青春期,這些聯結仍在不斷形成。這種聯結促使抑制干擾的能力不斷增強,讓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拉斐爾· 馬拉克(Rafael Malach)及其同事開展了一系列吸引人的實驗,形象而生動地揭示了上述各類注意力和大腦各部分之間的差異。他們采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儀(fMRI)來測查被試。這種儀器能夠檢測出人們在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時,有多少血液分別流向了大腦的哪些部分,相應地,記錄某項任務如何激活人腦的不同區域。使用這種儀器就能夠做出我們通常在《科學美國人》雜志(Scientifi c American)中看到的那種帶有發亮部位的腦結構圖。通常情況下,可憐的被試們進入該儀器后就會被要求完成一項十分沉悶的任務,諸如看到紅色x 出現時就按按鈕之類,要么就被要求躺在儀器里什么也不做。在這兩種情況下,大腦前額葉皮層都是活躍的,當實驗者向被試呈現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實驗時會更加活躍,但即使被試只是躺在里面做白日夢,活躍的區域也會不斷地快速移動。
然而,在馬拉克的實驗中,被試們就幸運得多,他們可以觀看由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主演的精彩電影《黃金三鏢客》(The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神奇的是,追循著電影劇情,每個人的大腦呈現出的活動模式幾乎都是一樣的——導演瑟吉歐· 萊昂內(SergioLeone)當真洞察人心!更令人驚訝的是,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負責計劃、思考、監督自己的部分,在人們觀影過程中確實受到了抑制。而大腦的枕葉皮層,小嬰兒腦中最活躍的部分,反而興奮起來了。被試們明顯有意識,但沒有自我意識。他們并未規劃、思考、判斷或評價這部電影,而只是很簡單地陷入了劇情之中。對于小嬰兒來說,觀察一個會動的米老鼠玩具的感覺可能就像是完全地、幸福地、忘我地沉迷在一部電影中。
心理學家往往假定,大腦這些部分的成熟導致了兒童注意力的變化。大腦的成熟也許就像是孩子慢慢長高的過程一樣,他們并不需要學習如何長高,而是自然而然地就長高了。同樣,某些遺傳程序的演變也會導致大腦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兒童心智的變化。但是,我們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隨著兒童不斷學習新事物,逐漸熟悉并習慣越來越多的經驗和技能,相應的,大腦結構也就發生了變化。
注意力的成熟
事實上,有兩種互補的大腦發展過程就取決于經驗的累積。人腦的各個神經細胞之間會不斷建立起越來越多的聯系;同時,使用較少的神經聯結會被剪除,只有最有效的神經聯結才會保留下來。二者同時發生在大腦整個發展歷程之中,并且都由外部事件塑造而成。但是,二者之間的平衡會發生變化:幼年時,建立的聯結更多,而長大后,剪除的聯結更多。
二者也許反映出了互補的心理進程,甚至也許能反映經驗的質量。幼時,我們會對更多的可能性十分敏感,而長大后,則重點關注對自己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可能性。
因此,可以說,對注意力的心理學解釋和腦神經學解釋互相佐證。而且,從嬰幼兒與成人的進化分工角度來看,這類對注意的解釋也很有意義。如果希望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那么,將注意力局限在某些事物上會很有效。我們會希望只了解周圍世界中僅與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有關的內容,就像實驗中的猴子,只關注能讓它們獲得果汁獎勵的聲音信息。成人能夠預先判斷哪些信息對自己有用,哪些信息只是干擾,大腦會強化前者、抑制后者。相應的,為了更有效地行動,我們也會希望自己大腦的絕大部分區域都十分穩定、健康、難以改變,只改變希望改變的那一小部分,如果不會帶來損害,就讓大部分區域保持原樣。嬰兒的進化需要即學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他們的任務只是建構起周圍世界的準確圖示。他們學習,推理,形成因果關系圖并總結出反事實的結論;他們不需要擔憂這些學習是否與特定計劃或目標有關,家長自會替他們操心。所以,嬰幼兒會注意一切事物,尤其是新的、有趣的、信息量豐富的事物,而不僅僅只注意馬上就可以用的或與自己直接相關的信息。例如,實驗中,大猩猩的出現就比漫長的拋接球活動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同樣,觀看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的電影也會比“當出現紅色x 時按按鈕”提供更多的信息。
本文由湛廬文化授權摘自《寶寶也是哲學家》
下一篇:經常發脾氣不是孩子的“錯”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比成人學到更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