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孕育孩子是十個月的事情,但是教育孩子則是幾年、幾十年的事情,養兒育女非常的不容易,如今我們也都注意到了早教的好處,進行早期的語言訓練,可以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開發寶寶的高智商,那么該如何開展幼兒的語言訓練呢?下面是幼兒語言訓練的五大誤區。
誤區1: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以后,而他還不會從口中說出,如果說寶寶指著水瓶,大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他的要求就已經達到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當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時,會努力去說“水”,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誤區2:認為寶寶太小聽不懂
父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語言發展有深刻影響。嬰兒聽覺研究專家發現,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概到1歲左右完成,在此期間,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嬰兒獲得的詞匯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量。
剛出生的嬰兒,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寶寶,這是奶,你餓了吧”。當給寶寶穿衣服時,當給寶寶喂奶、換尿布時,要和寶寶說話,告訴他:“媽媽在給你換衣服,涼不涼啊?伸伸小胳膊、抬起頭”等等。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與孩子多說話,這是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育,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成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當到了一定時候寶寶的語言會突然爆發,于是很多話都會說了。
誤區3:用“奶話”(兒語)和寶寶說話
“奶話”(兒語)指剛出生8~9個月的嬰兒,隨著成人的語音刺激“咿咿呀呀”學話。這時,年輕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說話的急切樣子,便教起了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類的奶話。這種教授方法雖然生動有趣,符合孩子的特點,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維的開發,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其實,對于孩子來說,記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時間相差無幾,而前者是遲早要學的語言,后者卻是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因此,為了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時,應注意將理性詞匯和感性詞匯相結合。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下一篇:把早教滲透在成長的點滴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早教”并非只在早教班才能進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