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家長困惑篇 直立行走的樹袋熊
孩子3歲多了,身體挺健康的,就是很懶,玩兒的時候喜歡坐著,去公園時一步也不走,就是讓抱,不抱就一動也不動。為什么孩子不會走的時候,拉著大人手滿地走,等到他會走了,反而不走了,就讓抱著呢?這不是成了樹袋熊了嗎?
專家解惑篇 孩子真成了樹袋熊嗎?
孩子不愛走路,讓抱著,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成了樹袋熊。可是您想過嗎?您的孩子真的成了樹袋熊嗎?其實未必如此。既使是像,也只能說是形式上像,因為都喜歡貼著。但是家長要清楚一點,樹袋熊的“貼”是它正常的生活方式,就像人類的坐、走、休息一樣,可是孩子如果可以獨立行走了,卻還要貼在家長的身上,那可就不太正常了,很可能是孩子本身或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該走不走,總是有原因的
孩子到了會走的年齡應該走卻不走,那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要用“懶”字一概而論。孩子的特點是感性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還不知道什么是偷懶,所以家長切勿輕易說孩子懶,反復強調之下,孩子真的學會懶就麻煩了。下面還是分析一下孩子“貼”的原因吧!
1.孩子不走,家長就抱,簡單的連接,錯誤的結果
孩子會走不走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其中,孩子不走家長就抱,這種簡單的連接是會走不走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家長看來,孩子就是弱小的,走不動是很正常的,孩子需要呵護,所以不管孩子何時何地提出“抱”的要求,家長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的發出刺激是“不走”,家長的給出反應是“不走就抱”。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刺激和回應反復加強就建立了一個簡單的連接,在孩子那里,一個“我就不走”的習慣就養成了。
2.不是孩子懶,而是家長懶
孩子是弱小的,行動是緩慢的,孩子的行動是需要家長耐心陪伴的。年輕的家長更愿意用自己的節奏去生活,懶得理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走得慢的時候,家長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抱起來就走;當家長擔心孩子到處跑,可能遇到危險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懷抱束縛他;當家長要出行時,開車的方式當然比走路更快、更便捷。不管孩子愿意還是不愿意,“被貼”都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孩子腿部運動功能被弱化,腿部的支撐力、運動能力就變得越來越軟,越來越弱,孩子當然也就越來越“懶”了。
3.缺鈣和感覺統合失調也讓孩子能走不走
孩子早期的骨骼發育和肌肉發育是有區別的,家長也要個別情況個別對待。缺鈣和感覺統合失調引起孩子“能走不走”的直接原因都是孩子有軟骨癥狀,但缺鈣和感覺統合產生的原因有所不同。缺鈣產生的原因一般是孩子的骨骼鈣化不夠;感覺統合失調一般源于現代的生產方式。一般順產的孩子要經過產道的過程,經受到一次生命的最大挑戰,掙扎著出來,他自己就很有力量,而剖腹產的孩子自身沒有早期生命最原始的沖動和拼命掙扎的經歷,缺少鍛煉的過程,骨骼和肌肉的運動能力和協調能力就會差一些。現代的年輕人多數生小孩的時候都選擇剖腹產。對這些孩子來說,抱著當然總比走著來得舒服。
4.“心”的共鳴,使孩子產生安全感
家長抱孩子時,孩子都喜歡像樹袋熊一樣“貼”在家長的懷里,這可不僅是因為家長的懷抱最溫暖,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當孩子貼著家長時,孩子的心臟貼近家長的心臟,心音引起的共鳴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安全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母體當中,時刻聽到的都是母親的聲音,當他遇到不安全的事情或感覺陌生的環境時,他最先想到的就是找到母親的懷抱。所以孩子需要更多關愛時,也會提出“抱”的要求。這也是孩子一有機會靠近家長,就要求抱的原因之一。
有一些辦法,讓孩子走好自己的路
“直立行走”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每個人生來都有走的潛能,家長要大膽地放開呵護孩子的雙手,“不要讓孩子的腿變成軟骨癥”,不要剝奪了孩子的成長。為他們創造機會、創造條件,孩子才能走得更好。
1.排除生理因素,確認孩子可以自己走
孩子應該走卻不走,家長首先要排除孩子生理上的因素,到兒童醫院去做一下是否發育正常的檢驗,比如排除軟骨癥、感覺統合失調等生理問題,確認孩子是否真的可以獨立行走。如果這些方面沒有問題,接下來就可以進行心理、生活方面的訓練了。
2.分清原因,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孩子在突然提出“讓抱著,不想走”時,家長不要輕易地默許或順從,最好問一問原因,以便于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如果孩子是因為“我肚子疼”、“我有點冷”這些特定情況產生的客觀原因時,家長當然要抱著孩子。可是如果孩子說“我就是不想走”、“我走不動”、“我就想讓你抱”這些帶著消極情緒的主觀原因時,家長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孩子設定一些小目標,鼓勵他自己走一段,因勢利導,切不可打罵孩子,逼迫孩子,讓孩子對“走”產生另一種心理障礙。
3.堅持原則,鼓勵孩子小步前行
在走路的問題上,家長完全可以跟孩子討價還價。比如:孩子不走了,你可以給他設定一個小目標,“你走到前面的路口,我就抱你”,孩子一定會在到達這個目標前無限次地向你提出“你現在抱我”的要求,這個時候,家長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原則,告訴他這個目標是不能改變的,如果改變了,就要以“不能看他喜歡的動畫片”作為交換條件。堅持原則的本身,不僅可以加強孩子的體格訓練,同時也給孩子傳達了一個誠信的概念。
4.跟孩子一起觀察生活,讓他發現走路的樂趣
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早期有兩項最偉大的成就,一是走路,一是說話。走路,使孩子活動的世界變大了,認識到的人、事、物越來越多,交往空間變豐富了。所以,孩子在走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行走問題,而是認識這個世界的開始。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觀察生活,比如數一數走過的方磚,在馬路邊上走走直線,看看路邊的小螞蟻,再鼓勵他自己有一些小發現,讓他發現原來走路的樂趣真的很多,他就會更愿意走路了。
5.幫家長做點事,滿足他的成就感
孩子都喜歡被表揚的感覺,因為表揚可以滿足他的成就感。家長也要適當地為孩子創設一些活動任務,不要讓他感覺是讓他走,又在潛移默化地鍛煉他走路。比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今天媽媽累了,你去幫媽媽把今天的報紙拿來好嗎?”“能幫爸爸把那本書拿過來嗎?”孩子一般都很愿意幫助家長做這樣的事情,而且整個過程會很高興。如果在他完成任務的時候,家長給予一定的表揚或獎勵,他甚至會主動地要求幫助家長再做一些別的事情,因為他覺得自己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心理的需要得到了滿足。
6.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走路機會
孩子不走路,更多的時候是家長造成的。現在很多孩子家庭條件好,出門有車坐,走路的機會越來越少。這些都應當引起家長的注意,為了孩子體格強健,要盡量地給孩子創造走路的機會,帶孩子走路去近一點的超市,帶孩子去公園走一走,增強孩子的運動能力,讓孩子從“樹”上下來,自己一步一步地在生活當中去走自己的路。
走路,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動能力之一。只有走起來,孩子的世界才會大起來;只有自己喜歡走起來,孩子的世界才會豐富多彩起來。父母們,放開你們的雙手,請將孩子走路的機會還給他們。
下一篇:我的目標是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對我來說,什么才是最珍貴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