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寶貝,你都多大了,怎么還會撞到臺階上!”媽媽心疼道。
“不小心就撞上去了。”東東笑了笑。
“下次小心一點。”媽媽說。
“嗯,知道了。”東東應了聲就走出了門。
媽媽有些奇怪,東東已經7歲了,卻顯得比其他同齡小朋友要笨拙一些,經常不小心打翻碗盤,走路不是撞到別人,就是弄傷自己,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經常提醒他,他卻從來不在意。
孩子為什么這樣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一些媽媽沒有太多的時間照料孩子,要么把孩子托付給家里的老人,要么交給保姆。老人自己的行動不是很敏捷,所以對于到處爬、到處跑的孩子難以應付;保姆則需要做很多其他的事情,孩子到處跑、到處爬會讓她更加焦頭爛額。有的媽媽雖然自己帶孩子,卻因為溺愛孩子,擔心孩子跌倒或者把衣服弄臟。
不約而同地,他們都愿意把孩子局限在一個角落里,不讓孩子多爬或者多跑。長期這樣缺少爬和跑的鍛煉,直接導致了孩子的神經反應遲鈍,空間感知不準,動作技巧也掌握得不好,也就是感覺統合失調。這樣,孩子會顯得比同齡人動作遲緩,會不小心打壞東西,走路時會碰傷自己,有的甚至雙腳交替上下樓梯都比較困難。所以,對于這些孩子來說,經常出現這樣的狀況并不是“真”馬虎。媽媽不必在孩子“為什么馬虎”里打轉,而應及時地、盡早地給孩子進行相關的感覺統合訓練。當然,如果孩子經常弄傷自己而其他方面并沒有比同齡人有明顯的差距,就可能是孩子真馬虎了,家長“對癥下藥”即可。
請媽媽注意
孩子在不同時期都有要做的“功課”
心理學家霍爾認為,一個人的成長再現了人類進化的各個階段:從水中到陸地,從爬行到直立行走……每一個階段都是必經之路。比如,當寶寶開始爬行的時候,有了更主動的探索,活動范圍也大大增加了,父母不必因為擔心寶寶的安全而限制寶寶去“探險”。父母要用欣喜的眼光迎接寶寶成長的新階段的到來,為寶寶的爬行提供一個安全的場所,并鼓勵寶寶爬行。父母的過度保護會讓孩子缺少體驗,使寶寶比同齡人要遲鈍得多,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中也會遇到問題。人一生的發展,在不同的時期總有不同的“功課”要做,父母要鼓勵并陪伴孩子一起經歷。
過分夸張的安全意識反而讓孩子不重視
看到寶貝這樣馬虎,弄傷自己都不知道,媽媽擔心孩子不知道危險的存在。于是,媽媽天天在孩子的耳邊念念叨叨:“走路要看前面有沒有東西,否則……”“走路的時候小心,否則……”“過馬路左右看,否則……”把危險描繪得淋漓盡致。可是,這樣的危險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幾率畢竟很小,現實中一直沒有發生媽媽口中的危險,孩子就不再在意媽媽說的話,認為是媽媽夸大其詞。如此,孩子不僅不會注意到危險,還會因為不相信危險的存在而繼續馬虎下去,媽媽的說教就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從小推卸責任讓孩子不會總結經驗
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孩子磕到桌子的時候,媽媽就會拍著桌子對孩子說:“桌子壞,磕到寶貝了,我們打它。”于是,孩子跟著媽媽打桌子。孩子依然走到小桌子面前不會繞開,即使撞疼了自己也認為是小桌子壞。孩子并沒有從自己的角度去總結經驗教訓,所以,這一次磕著碰著,下一次依然如此,還養成了把責任推給別人的意識。
下一篇:幼兒戶外,父母保護最重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要忽視“藝術腦”右腦開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