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記者最近在采訪中發現,一部分家長對早期教育的科學性持觀望和懷疑態度。自身成長的經驗,讓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應該“無為而治”。
大學早期教育專家解翠玲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加以人為的適當控制。教育是一種約束力,是讓孩子從原生態的人蛻變為社會道德約束下的常態人。從 生理學角度講,人類智力的發展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遞減規律的,一個人的嬰兒時期是他的智力發展的最快時期。人在7歲以前的6年中,可以獲得一生中60% 左右的智力。因而在這個時期,給嬰兒提供相應的適宜的環境,將對他的一生的事業和才能的發揮起決定性的作用。簡單地說,早期教育是在孩子大腦發育最關鍵的 時期,給孩子儲存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早期教育的年齡時間段沒有一個非常嚴格的定義。解翠玲指出,早期教育這一概念在教育詞典里是沒有出處的。一般對早期教育的廣義理解為學前教育,即指0歲-6歲的教育,狹義理解為0歲-3歲的教育,即指嬰兒期的教育。
早期教育并不是早期智力開發,早期教育其實就是養成教育,是學習準備狀態的培養,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作息、自理、衛生、道德、記憶、觀察、思 考等習慣。解翠玲指出,這些是在傳統的早期教育中被忽略甚至是省略的。傳統教育將智力開發推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智力的“獨尊”地位,排斥了非智力因素 的作用。現在不少父母過早地讓孩子識字讀書,學這學那,以把孩子培養成全能小天才為己任。這種盲目的神童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掠奪性的智力開發,它違背了學 前教育規律,打亂了兒童身心發育的秩序。
解翠玲說,很多孩子在智力上茁壯成長的同時,非智力因素卻是孱弱、不堪一擊的。如情感脆弱,不能獨立解決問題等。所以才會出現大學生要父母陪讀,生活完 全不能自理的事情。她指出,人類社會永遠都是由兩個智力極端的中間態構成的。在當今社會,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已經凸顯出來。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沒有與人 合作的能力,且自卑、急躁、固執、難以面對挫折,智商再高也難成大器。幼兒時期是人格發育的重要階段,因此應重視孩子優秀的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充分利用各 種機會進行隨機教育,培養孩子自信、堅強、不怕困難的性格以及較強的獨立活動能力。
下一篇:家庭早教十把刀砍掉孩子未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早教產品琳瑯滿目,如何科學選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