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坦普媽媽和大福爸爸都愛孩子,然而,他們對于愛的理解、愛的信念、愛的目標、愛的方法不同,導致了坦普和大福所享受到的父母之愛的品質完全不同。智慧的愛會造就孩子高品質的人格,缺乏智慧的愛讓孩子的精神溺愛而亡,給孩子帶來人生的災難。
愛的信念:積極正面VS消極負面
對于患有自閉癥的坦普,媽媽堅持認為“她與眾不同,不是不如他人”。這是坦普媽媽對孩子愛的積極信念,當她帶著坦普來到了新漢普郡寄宿制中學時,我們看到了媽媽對這個信念的堅持。在與招生負責人交談的時候,負責人說道:“我們在與特殊孩子打交道方面有豐富經驗,情緒問題、神經行為問題,我們積累了大量經驗……”坦普媽媽不能接受學校老師將坦普作為異常孩子,立即準備離開,在與卡洛克博士達成了共識后,媽媽才將坦普留在了學校。
對于患有自閉癥的大福,爸爸堅持認為“他有病,本來就不如他人”,這是大福爸爸對孩子愛的消極信念。所以,他不相信大福能夠具備基本生活能力,將大福當成一個“病人”來照顧,對大福力所能及的做飯、購物、穿衣等一切都包辦替代,導致大福自理能力的發展嚴重滯后。
幫助孩子獨立自主VS讓孩子生活與精神都依賴他人
坦普媽媽愛的目標是幫助坦普自立自強,獨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所以,坦普很小就學會生活自理;即使她對超市的自動門感到恐懼,還是得自己購物;當她不滿意大學老師給出的成績時,她主動找到老師說明自己的實驗結果,為自己爭取公正的成績;當她有了研究成果時,她主動找到雜志社的負責人,為這家雜志投稿;當她想進入牛場進行研究遇阻時,她想辦法弄到了出入證;當她的擠壓器被學校工作人員扔出宿舍時,她和姨媽一起說服學校負責人;當違反了校規時,她接受學校的懲罰……父母和學校并沒有因為她是自閉癥就對她有特殊照顧或者同情,這讓坦普保持著自己的自立和尊嚴。
大福爸爸愛的目標是照顧大福一輩子,讓大福生活與精神都依賴他人。大福不會穿脫衣服,不會做飯(連最簡單的打雞蛋都不會),不認識錢,不會購物,不會接電話,不會坐公交車……甚至將大福的幸福與自己捆綁在一起。他在臨死前告訴大福:“大福你看,海龜的壽命最長了,爸爸過兩天就會變成這個海龜了。不用擔心沒人陪你啊,爸爸整天都陪著你。”大福的幸福感寄生于爸爸幻化成的海龜,而不是獨立于自己生命價值的實現,這是多么的虛幻和無奈的幸福感!
保護孩子的尊嚴VS踐踏孩子的尊嚴
坦普被姨媽從機場接到農場后,見到了姨父和隔壁鄰居,坦普看到鄰居的皮帶和領巾立即想到了牛仔,于是,她冒失地問:“你是牛仔嗎?”這時,姨媽微笑著提醒坦普:“你知道該怎么問好的。”坦普立即上前與鄰居和姨父握手:“你好,我是坦普。”姨媽再沒有說什么,她非常理解患有自閉癥的坦普與人交流存在的缺陷。姨媽這樣的提醒方式沒有讓坦普感覺到自己無能,沒有傷害坦普的尊嚴。
坦普媽媽送坦普到新漢普郡寄宿中學就讀時,一見到卡洛克博士坦普就很興奮地與博士交談,忘記了應該先向博士問好,此時,媽媽用一個他人難以察覺的手勢提醒了坦普,沒有讓坦普感覺到自己因為忘記問好而顯得難堪,在老師面前維護了坦普的尊嚴。坦普也從媽媽尊重自己的方式中學習到如何尊重他人。
爸爸帶大福來到學校找當年的劉校長,大福獨自跑到了學校操場玩了起來。爸爸急匆匆來到操場,當著操場上的老師和學生斥責大福:“你怎么亂跑啊。”爸爸的做法給大福帶來的感受是: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自己很無能,沒有聽爸爸的話。
在學校的操場上,爸爸與校長攀談起來,此時,爸爸拉著大福的手急切地說:“大福,這是校長,快打招呼,快!”爸爸的身體語言傳遞著對校長的阿諛,在我們的文化中,這樣的阿諛就是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尊重”;同時,爸爸也給大福傳遞著這樣的信息:“你連個招呼都不會打,還要我來提醒,你真不懂事!”這讓大福感覺自己的無能和自貶。現實中,我們常常做著與大福爸爸相同的事情,為了在外人面前顯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傷害孩子尊嚴的做法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滿足孩子成長需要之愛VS滿足父母需要之愛
媽媽送坦普到新漢普郡寄宿中學學習,這是坦普第一次離開母親獨立生活,媽媽雖然擔心坦普在學校被同學欺負,擔心沒有自己的照顧坦普會遇到更多的麻煩,擔心坦普又違反校規被學校開除……媽媽還是要離開坦普,痛苦與堅強交織成了媽媽此時的復雜情感,臨走時她對坦普說“照顧好自己”,轉身離開后她才流下了眼淚。媽媽堅持讓坦普開口說話,堅持讓坦普上學,堅持讓坦普到姨媽的農場做工……盡管媽媽為坦普經歷的挫折和打擊感到難受,但媽媽懂得這是坦普成長所需要經歷的過程,媽媽對坦普的愛是為滿足坦普成長的需要之愛。
大福爸爸對大福的愛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大福成長的需要,因為爸爸的愛的目標和行動都不是幫助大福完成自身的成長。
現實中,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大福爸爸式的愛,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被父母剝奪發展獨立自主性的權利,父母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包辦代替:幫孩子穿衣服、洗澡、喂飯、收拾書包、選擇大學專業的志愿、大學畢業后幫孩子找好工作、戀愛對象由父母做主決定、為孩子準備好結婚的房子、為孩子方便上下班買車、幫助照看孩子的孩子……很多父母一邊埋怨著孩子要依靠自己,一邊享受著孩子對自己依賴的快意,因為這種依賴滿足了父母對孩子的掌控欲望。
當孩子成年后,被控制帶來的精神痛苦讓孩子尋找解脫的方式,他們可以選擇重新建構獨立自主的精神自我,拋卻父母施與自己的一切物質,依靠自己的努力重獲尊嚴,實現自我價值;他們或許選擇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沉迷于酒精、毒品和性,讓自己在感官刺激中暫時忘記精神自我的痛苦;他們也可能放棄心靈的需求,安分地享受著父母的施與和掌控;他們還可能成為索取狂,變本加厲地向父母索取,以滿足自己的欲望,如果父母不滿足就施以暴力;而一些人則在無力重建自我和不愿意沉淪之間掙扎,導致抑郁,最后以自殺了結不甘心的一生。
對孩子真誠之愛VS對孩子虛偽之愛
坦普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后,媽媽為坦普舉辦了圣誕派對。在與從前的鄰居交談的過程中,坦普的談話方式和她一股腦兒地談論牛讓對方感覺到了不適,鄰居們交換著眼神離開了她。派對結束后,坦普在床上翻滾著,吵著要擠壓器來安撫自己的情緒,她不理解人們用眼神來交流,也不理解人們為什么不愿意與她交談。此時,媽媽真誠地告訴坦普人們不喜歡和她聊天的原因:“他們不想聽你的牛故事。”讓坦普知道真相,直面自己不會解讀他人心理的現實,這樣才能夠幫助坦普有意識地去調整自己與人交流的方式,這就是媽媽對坦普的真誠。如果媽媽無視坦普對他人評價的在意,安慰坦普:“你不要難受,他們是否喜歡你不重要,你是最棒的。”坦普會感覺到媽媽對自己缺陷的掩蓋,反而傷及坦普的自尊。
在幫助坦普直面真相的同時,媽媽幫助坦普理解人類用眼神交流的方式:“你可以從我的眼睛里看到‘我愛你并尊重你’。”坦普回應著媽媽:“可是,我永遠也學不會用眼睛去交流和表達。”媽媽深情地看著坦普說:“我知道。”這讓坦普感受到了媽媽對自己的無條件接納,這一段情節充滿了教育的智慧,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大福爸爸沒有幫助大福認識真實的自己,他放棄了幫助大福成長,只有對大福的照顧,讓大福對自己的生存感到無助,爸爸的愛是空洞虛幻的;爸爸弱化著對大福的成長要求,用應對2歲孩子的方式來與20歲的大福交流,他與大福玩躲貓貓游戲時,故意到柜子、冰箱、抽屜、陽臺等地方找大福,邊找邊喊“大福你在哪里啊”,大福躲在爸爸明知的地方偷笑;大福還沒有完全掌握對錢的認知,還沒有學會如何打雞蛋,完全沒有搞懂如何購物,沒有學會拖地……在大福不能夠完成的每一項工作和學習中,我們都能夠聽到爸爸廉價的贊美:“大福真乖。”“大福真聰明。”內心明知孩子智力缺陷卻動輒贊美孩子聰明,口是心非的贊美是爸爸內心偽裝后呈現給大福的愛,所以,爸爸的愛是虛偽的。
下一篇:積極是幸福成長的前提態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情緒對行為的影響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