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上周我的一篇小文《是誰扼殺了孩子的天賦》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眾多父母朋友的關注與熱議。我花了整個周末,仔細瀏覽了所有博友給我的上百條留言和在Ask Jane欄目中的提問。雖然,五味雜陳,但細品之下,“無奈、擔憂、承受”滿溢在許多博友的字里行間。我總結了一下得出三個較普遍的觀點:
觀點1:無奈,只有選擇適應
“可憐的孩子們,教育跟著國情走,我們也無能為力”、“ 說起來其實大家都明白,可是身在這個國度,有什么辦法呢?”其中兩位博友這樣留言道。他們也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非常不滿意,但蚍蜉豈能撼樹?無奈之下,只有選擇適應,和孩子一起去適應。
觀點2:擔憂,憂其童年不再無憂
“中國的教育啊,從我兒子上幼兒園起,我就對你們和老師感到失望,現在的幼兒園聽不到孩子們的笑聲,聽到是朗朗讀書聲,都分不清是幼兒園還是小學,教育官員和老師們啊,返給孩子們快樂的童年吧”這是父母真實心聲的寫照:憂其童年不再無憂,更憂其還未起步就已遭淘汰。
觀點3:承受,巧妙規避大眾教育的弊端
“作為家長盡力了,彌補一下學校教育的不足,以后就不會那么后悔。在不能改變大環境的條件下,盡量改善小環境還是可以做到的。”在無法現時解決的前提下,很多家長選擇了默默并巧妙的承受。對自己孩子有針對性的進行日常學習以外的培養,盡可能規避大眾教育的弊端。
我個人更贊同第三種觀點,大環境不是個人可以改變的,但“追隨”和“融入”大環境的程度是父母可以拿捏定奪的。我昨晚一夜難寐,因為讀到了一本育兒好書《慢養 —— 給孩子一個好性格》,其中的一些精辟的文字不禁讓我聯想到留言給我的父母們的拳拳之心和正在經歷的育兒煎熬。我在此節選幾段,與大家共勉的同時,更鼓勵父母朋友保護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應試高壓下,仍然擁有一個溫暖的家,一個通情達理的媽媽;讓他們的童年和少年不怕犯錯,讓他們去犯這個年齡應該犯的錯。
做媽媽的,回想我們已過的人生,是否還記得起我們曾做過的那些試題嗎?學習人生是一輩子的,應試只是一時的。
其實,我們不應還用現在的狀況來判斷孩子將來的好壞,現在小孩功課可能很好,但不一定保證孩子未來就會功成名就,而現在也許孩子功課很爛、留級生或甚至可能交了一些壞朋友,但將來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很杰出的人,不要現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定論!孩子的教養應該慢慢來,給他們多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形塑自己的人生藍圖。
其實,孩子的十歲、二十歲甚至成家立業后,會有很大的不同,也許父母可以放輕松點,別急于一定要馬上有成果,因為有的孩子成熟得快,有的較慢,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在這個過程中,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養,可以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可以發現最好的自己。(文:黃靜潔)
下一篇:給父母的八個關鍵指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人父母不可寬恕的10大惡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