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曾接受過一個被父母強行捆來的“問題少女”的咨詢。
女孩有很強的自殺傾向,這次自殺干預進行得很艱難,持續了五六個小時之久,結束之時,女孩才打消了輕生的念頭。
這個女孩,有一對成功而強勢的父母。父母很在乎家族的榮譽,他們給孩子設定了很多學習任務,孩子獲得了成績,他們便四處炫耀。女孩眾多的學習項目當中有一項是芭蕾舞,或許女孩在這方面真的很有天賦,她很快就獲得了較好的成績,也拿了很多獎。然而,在一次大賽前夕,女孩的腳踝受傷了,雖然不至于殘疾,但她每一次立起腳尖時都覺得筋骨要斷裂了,那種痛徹心扉的感覺讓她想要放棄最后的決賽。
這時,媽媽對女兒說:“你不能放棄,因為我已經告訴所有的親戚朋友,你會參加這次比賽。如果你進入前三名,咱們就可以一起去歐洲巡演,你還會拿到某個高等藝術學校的錄取名額,那樣不僅是我們家庭的榮譽,更會讓你前途一片光明。”
女孩沒能完成這次比賽。她雖然竭力堅持,但最終摔倒在了舞臺上,沒有獲得任何名次。這對女孩自己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父母只是說了幾句“運氣太不好了”“真倒霉”這樣毫無意義的話,其余的時間便是忙著跟親戚解釋,并且立刻給她在下一次的比賽中報了名。
女孩說,那次事件讓她覺得父母根本不愛她。她開始和一些追求她的男生靠攏。那些人不要求她有什么家族榮譽感,更不會因為她沒有獲得什么名次而責怪她。在這些人身上,她體會到了長期以來沒有體會到的關懷和溫暖。
然而一次酒醉之后,女孩被幾個男孩輪奸了。
在那之后,女孩便離家出走,在不良場所廝混,成了一個“問題少女”。母親最終找到她的時候,她正和一群男生住在一起,聽到母親在門外喊話的聲音,便慌忙地躲進了衣柜。母親拉開衣柜,看到赤身裸體的女兒,徹底崩潰了。
這是發生在我咨詢生涯里較早的一個案例。前段時間,我看了獲得2011年多項奧斯卡獎項的電影《黑天鵝》,看著那個為實現母親芭蕾人生的夢想而最終精神分裂的小女孩,這個女孩的身影突然又浮現在了我的記憶中。
我記得,坐在我工作室里的女孩,臉色蒼白,滿眼都是對父母的恨意。她說,自己之所以淪落到這個地步,全是被父母害的。她恨父母,但也痛恨現在的自己。她覺得,解除恥辱、結束痛苦的唯一途徑,便是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女孩的母親則哭訴,說女兒這樣傷害自己,是對她的報復。
“報復”這個詞并非沒有道理。但是,母親似乎從未想過,女兒為何要報復她?
多年的心理咨詢經驗告訴我,越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的子女,越會在情感上與父母糾纏不清。他們怨父母沒有看到他們自身的價值,他們恨父母剝奪了他們主導自己人生的權利,他們需要父母給予自己(而不是父母的作品)價值的認可,他們需要得到父母真誠的贊美和關愛。
為了這個愿望,他們會無休止地和父母發生沖突。最極端的方式是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報復父母(未辰的結婚、云博的自殘和云博姐姐的自殺,都可以作此解釋)。
我們無法指責他們,因為這是生活讓他們學會的唯一的愛的方式。因為他們從父母那領受到的“愛”,只是痛苦和掙扎,所以他們也只能用讓父母痛苦和掙扎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
以暴制暴,他們用愛,囚禁了自己愛的能力,同時也囚禁了自己。
怨恨的消逝,才是自由的開始
我記得,在一次心理咨詢師的交流會議上,老師們討論了弗洛伊德關于控制的關系的理論。
孩子在二至四歲期間會經歷一個很有意思的時期:從生理上看,那就是孩子從無法控制自己排便,到肛門的括約肌發育成熟能夠控制自己大小便的排泄;從心理角度來說,這是孩子第一次領悟到控制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把孩子這個時期的精神結構發展命名為“肛欲期”。
孩子的肛門期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然后轉入下一個階段的心理發展。
然而,在我們國家,很多父母也會在這個時期開始給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直到現在,父母選擇的音樂啟蒙樂器大部分會是鋼琴或小提琴。
所以有的老師打趣說:“在中國,應該把弗洛伊德命名的‘肛門期’換成‘鋼琴期’。”
或許通過鋼琴或者其他樂器來學會控制也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不能夠忽略的:小孩子通過大小便學會的控制,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意志和軀體;而父母通過讓孩子學習樂器獲得的控制,是孩子通過順從父母的意志來完成對自己意志和軀體的控制。
前者主動,后者是被動接受。
學習音樂能夠鍛煉孩子的耐性,能夠讓孩子獲得良好的氣質,能夠讓孩子獲得敏銳的情感捕捉能力,一句話——能給孩子帶來很多的益處。
我記得,我喜愛的作家三毛,她的父親從小也要求她們姐妹學鋼琴。她父親說:“并不是想讓你們以此為生,但當你以后的人生遇到重大的悲傷時,音樂可以安慰你。”
所以,讓孩子學習音樂本身沒有錯,但很多父母的出發點,是將自己未能實現的人生理想轉嫁到孩子的身上。
這樣一來,孩子即便獲得了成功,也是用他獲得的成功來成就父母的幸福感受。
這種成功,不能轉化為孩子自身的幸福感,更何況,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樂之路上獲得成功。由此而來的挫敗感,加上對父母的負疚感,讓孩子在痛苦中迷失。孩子漸漸意識到,自己只是父母用來實現夢想的工具,卻又不敢面對自己不被愛的事實。他們努力地想找回屬于自己的人生,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受傷。
很多孩子因為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和信任,因為有過被當成工具的感受,從而無法獲得溫暖的愛,甚至進而放棄自己、放棄生命,就像云博和他的姐姐。
云博心中對父親的憤怒,一如我們前述未辰對母親的憤怒一樣,憤怒的根源,在于孩子認為父母并不真正愛自己。
可是,這種認識,并不能幫助他們從自我傷害中解脫。
于是我問云博:在你和爸爸的關系中,有沒有讓你覺得幸福,覺得溫暖的時刻?
云博流淚了。
他告訴我,他記得小時候,他第一次在鋼琴比賽中獲獎時,爸爸把他摟在懷里。爸爸很激動,眼淚都流出來了。那天,他覺得爸爸很好,覺得自己無比幸福。
那是父子之間一次幸福的共振。父親將自己的幸福感覺傳遞給了云博,還是孩子的云博,將這種幸福感全盤接納。
而傳達這一共振的紐帶,是擁抱,是父子之間的愛。
雖然隨著云博的長大,隨著他自我意識的成長和父親控制欲望的增強,這條紐帶已經被破壞,但誰也不能否認,它曾經存在。
云博終于明白,父親寄托在他身上的,不僅是自己的音樂夢想,更是自己對幸福的全部理解和期待。只是在父親的意識當中,幸福只能夠通過音樂來完成,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顯然,父親對幸福的認識有缺失,他并非一絲都不愛自己的兒女。
云博既然已經上了大學,他下面要做的,就是真正獨立,把父親當成一個人來看待,不是他要為之犧牲的神,也不是監管自己的惡魔。他不需要再以父親的夢想為夢想,也不需要傷害自己來表達對父親的報復。
未辰也是一樣,不需要再為媽媽的離世而懲罰自己。
當然,她的問題還更復雜一點,就是她心里還存有一個疑問:“我和媽媽到底誰對誰錯?”
我回答:“媽媽錯了。但誰說我們的爸爸媽媽就不能、不會犯錯誤?你沒有錯,但你如果繼續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就真是大錯。”
未辰說:“她不是別人,她是我媽媽。”
我答:“她是別人,她不是你。”
如果你曾被你愛的人當作工具,那么你最重要的心理建設,便是與操縱你的人,從根本上分離。
這種分離,并不意味著隔斷親情,而是你要足夠強大,成為一個真實的個體。
你是獨立的,你是自由的。你不需要為他人的愿望犧牲自己,也不要為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你獲得的幸福,就是解開“愛暴力”魔咒的鑰匙。
下一篇:狼爸的意識有其正面價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無私的母愛會全部傳遞給孩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