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早戀,也有叫做青春期戀愛,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戀愛關系或對異性感興趣。在中國,一般指18歲以下的青少年之間發生的愛情,特別是在校的中小學生為多。
其實,“早戀”這個詞,本來就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帶有長輩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在西方文化中并沒有這個概念。嚴格來說,這個詞只是用來壓制孩子的一個經不起推敲的理由。
對于孩子來說,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更愿意跟同齡人傾訴。有個比較談得來的異性朋友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自然和值得開心的事情,而到了青春期以后,他們對異性產生興趣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一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特點,只要男女生經常在一起,就先入為主地認為是“早戀”會影響學習成績,就要采取“專政”,要么恫嚇威脅,要么全面管制。然而,這樣做只能適得其反。
首先,壓制打擊只會使問題變得更加糟糕。
您的女兒與一個男同學聯系密切,可能只是一種友情和朦朧的好感。而她受到的高壓,反而有可能使她真的把這種友情當作是愛情。
原因很簡單,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好奇心和個性的互補,在異性交往中獲得友誼和滿足感。但一旦這種交往受到外部干涉甚至明確反對,認知出現了不平衡,只好把內在的情感因素升級,以解釋雙方的交往,使自己的認知重新處于平衡狀態。這時,孩子就可能把滿足感解釋為雙方的“愛”,從而誤認為自己已經墜入愛河。
其次,高壓政策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布萊姆在一個實驗中,分別讓被試面臨A與B 兩個選項。在低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們選擇的是A項。”在高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認為我們兩個人都應該選擇A項。”
結果發現,低壓力條件下,被試實際選擇A項的比例為70%,而在高壓力條件下,只有40% 的被試選擇A項。
由此可見,無論是什么選擇,在自愿條件下,人們會傾向于增加對這個選擇的好感;反之,在被強迫的時候,便會降低對選擇對象的好感。
包括孩子在內,每個人都愿意對自己的行為擁有控制權,而不喜歡有人限制他們的自由。當自由受到限制時,他們會采取對抗的方式來保持自由,消除不舒服的感覺。
你強迫自己的女兒與那男同學斷絕關系,可能使孩子可能從本身還比較理智的狀態變成不理智,變成子女和父母的一場戰爭,她在高度的心理抗拒之下,會傾向于做出相反的選擇,不但不放棄,還會增加對對方的依戀程度。
早在1972年,美國心理學家德瑞斯科(R.Driscoll)曾經調查了91對夫婦和相戀8個月的41對戀人,發現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戀人之間的關系反而更緊密。他們借用莎士比亞的戲劇名,把這種現象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theRomeo and Juliet effect)。
正確的做法是先冷靜下來,不要說與男生一定會影響學習,或者對方有多么糟糕。如果這樣告訴孩子,勢必會使她的內心承受分裂性的痛苦。畢竟,孩子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并進行交往,這實際上標志孩子在成長。
然后,可以通過交流,幫助孩子分清對人的好感、友情、愛情和婚姻都是各不相同的事情,可以提醒她,愛情不僅會使女生在學習上退步,也會使男生的行為像個傻子,這都是為愛情讓路。
新聞報道、電影片段甚至是廣告,都可以引出這方面話題。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隨時拈出這些例子,找到機會與他們討論如何定義一段健康的戀愛關系,要向他們指出虛擬時空和現實世界不同的地方,并討論不同的原因以及不同的后果。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Pamuk),曾經向人們講起過自己的一段“早戀”經歷。在這個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父親如何成功處理這個問題。
奧罕。帕慕克年少時在一所私立學校上學,與一位叫依絲米忒的女孩陷入了情網。
他的異常舉止,使父親察覺到兒子一定有了心上人。但是父親并未急于“棒打鴛鴦”,而是挑選了一個晚上單獨與帕慕克進行了交流。父親直言不諱地問道:“告訴爸爸,你喜歡的那個女孩子叫什么?”
帕慕克怔了片刻,隨即交代了整件事。父親聽了后說:“還是到此為止吧,聽爸爸的話。”
帕慕克辯解:“爸爸,是她主動⋯⋯”
“奧罕,你還太小。”
帕慕克反抓住了父親當年只有17歲就和媽媽戀愛的把柄,并得意地等著父親妥協:“太小?爸爸,我已經是19歲的男子漢了,而你當年只有17歲不就和媽媽相愛了?”
“你說的沒錯。可是你知道嗎?我17歲時已經在葡萄酒作坊當釀酒師了,每月能拿二萬里拉。我是說,我當時已經能夠為愛情埋單。你現在一個里拉都掙不到,憑什么心安理得地談戀愛?”
帕慕克一聲不吭。父親繼續說:“奧罕,你想想看,一個男人,如果沒有經濟基礎,不能為他的愛人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如果你是女孩,你會怎么看待這樣的男人?兒子,我告訴你,我一直認為,一個男人,如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歲甚至50歲,都不配談戀愛,談了,就是早戀⋯⋯相反,只要他立業了,有了掙錢養家的本事,哪怕15歲戀愛也不算早戀。”
成名后的他多次提起當年這件事,并坦言感謝父親當年“溫柔地扼殺了一種愚蠢而羞赧的情緒”,讓自己沒有虛度青春年華。
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把握交往的對象,并教會孩子處理這種關系的具體策略。孩子如果交了一個家庭和睦、學習好的孩子,雙方交往可能對學習還有促進作用。
但如果孩子交了不愛學習的朋友,無一例外,學習都變得退步起來。可以先了解一下:“有人開始追求我女兒了,做媽媽的很高興,但是我不清楚他是個什么樣的人,你是怎么來處理這種情感的?”出于對父母的依賴和取得諒解的考慮,相信孩子不會隱瞞雙方的交往。
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多交往,多交流學習上的問題。因為在學校有老師,孩子之間相互聊聊天,緩解一下學習的壓力,有一點親密感,實際上是有益于學習的。如果放學后男孩再相約活動的話,可以了解一下活動的地點場合,保證孩子的安全。
本文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授權摘自《就把孩子當孩子》
下一篇:孩子的黃金原則,你做到了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男孩天生就是探索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