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今年只有14歲的廣東男孩朱昊煒,以611分的優異成績被南方科技大學錄取。其母朱紅英說,她懷孕時非常重視“胎教”,提前買了許多幼教書籍閱讀,每次感覺胎動時,就有意識地大聲背誦唐詩宋詞和數字的加減乘除,讓胎兒在自己的朗誦中“潛移默化”。
看了這則報道,筆者心中五味雜陳。首先,媒體依然把高分進南科大當成“賣點”,而南科大的招生理念,一直就是打破“唯分數論”,且在錄取時降低了高考分數的權重。如此矛盾,“唯分數論”該怎么破?其次,也許朱同學的母親所講是事實—她對孩子的胎教是加減乘除等內容,但這未必值得提倡。近年來,對于學前教育小學化,教育部已經發文明令禁止幼兒園對孩子進行加減乘除教學,可這則消息卻告訴大家,有的人已經從胎教開始準備高考了。這是引導大家重視健康的學前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還是過早學習知識化的內容?
在現實中,確實已有不少父母在胎教時就“教”孩子英語、算術和唐詩宋詞。如何胎教當然是家長的權利,但必須告訴家長的是,這太急功近利,即便孩子一張口說話就是“1+12”,又能如何?父母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終身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快速地獲得所謂的“成功”。筆者年初去加拿大考察,學區負責人告訴我,他們從來不把學生提前畢業、早進名校作為衡量標準,真正在乎的是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就算高中多讀一年才完成學分,也絲毫不影響其評價。
當然,在我國目前的升學評價體系之下,父母從胎教就讓孩子準備高考,一點也不奇怪。目前的高考制度,已經讓基礎教育嚴重競技化,因此出現了“不輸在起跑線”一說。這一說法毫無教育理論做支撐,且已導致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很多幼兒從開始學走路就去接受培訓,而培訓的內容就是與未來高考相關的內容。“起跑線”已提前到了胎教,下一步,還能提前到哪呢?
筆者不能武斷地否認朱同學之母的胎教成效,但要提醒各位年輕父母:每個孩子各不相同,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要讓孩子健康成長,有快樂的童年,不是把孩子禁錮在算術、拼音和英語世界里,而是要讓他們尋樂于各種游戲、活動之中。
從大的趨勢分析,只有改革評價體系,才可能把孩子從應試負擔中解放出來,也才能讓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再圍著分數、成績轉。這是教育部門必須正視的現實,不改變評價體系,只是通過要求學校規范辦學、減負來推進素質教育,很不靠譜。但是,在制度未變之前,普及教育常識的功課必不可少,輿論應當在引導家長樹立正確家教理念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是迎合社會的功利需求,為功利教育推波助瀾。
(作者熊丙奇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下一篇:孕9月的胎教方案細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運動胎教可提高胎兒智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