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2~3歲之間:想的和做的聯系不起來
這個年齡的孩子,雖然能記住他看到的和聽到的事,但是還不能夠把這些和自己的行為聯系起來。從外面玩回來,你連說帶比劃地告訴他,你把他的娃娃(或小卡車)放在小桶里了。回到家后,問他娃娃(或小卡車)放在什么地方了,他會到小桶里去找。但是,如果再追問一句:“你怎么知道娃娃在小桶里?”他就會回答道:“我不知道。”
3歲:開始象征性思維
經過玩玩具電話、玩具餐具的階段后,3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完全不用那些具體的“道具”做游戲,而用象征性的動作或東西來代替。比如和他玩買東西的游戲,他會在你手上拍打幾下,表示給你付了多少錢,而不是非要拿一些東西當錢。這種“假裝”已經超越了“具體形象”的東西。
同樣地,如果他看見一個小伙伴把香蕉的一頭放在嘴邊,另一頭放在耳邊,他不會笑話小伙伴,而是笑著對小伙伴說“喂”,好像跟他打電話。他對事物和事件的觀察讓他學會預料自己的行動和周圍人的行動。這又跨越了一個重要的階段!
成年的猴子VS嬰兒
拿猴子和我們的寶貝做比較,是不是有點兒怪怪的,有點兒不舒服:“我們的孩子可不是猴子!”不過,有些試驗也許會讓你感興趣。比如,美國的兩名科學家1978年做的關于思維的試驗就很有趣。
當著一只長尾猴的面,他們讓一位男士站在一串香蕉下.伸長胳膊跳起來.做出想去夠香蕉的樣子。男士出去后.長尾猴走到剛才男士站著的地方.抬頭看了看香蕉。同時當它發現旁邊有一把椅子后,它居然會爬上去夠香蕉!
猴子的表現說明它能夠進行思維活動:這個人不是因為高興而跳躍,是為了夠香蕉.而且他沒夠著!這給科學家帶來極大的疑問:如果猴子不需要學習語言就能夠懂得人類的意圖.那我們的小嬰兒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讓1歲半以前的寶寶照鏡子,他開始會以為鏡子里的人是另外一個孩子。等他看到自己周圍的東西和鏡子里的一模一樣,又發現里邊的人衣服也和自己一樣時,通過推理,他就能意識到,鏡子里的這個孩子就是他自己!
4歲左右:已經具有推理的能力
4歲的孩子,已經能把他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信息聯系起來,有了簡單的推理能力,當然,他還需要再花些時間,才能做到正確的推理。我們來看看用木偶薩麗和安娜來作的一個試驗。
薩麗有一個籃子,安娜有一個盒子。薩麗當著安娜的面把一個漂亮的臺球放在自己的籃子里,然后放下籃子離開舞臺。安娜趁機拿走了臺球,放在自己的盒子里。
這時薩麗回來了,操縱木偶的人問孩子:“薩麗應該到哪里找自己的臺球?”不滿4歲的孩子會馬上叫喊:“在盒子里!”這是事實,因為他們親眼看見安娜把臺球放在了盒子里!
4歲以后的孩子就會進行推理:薩麗沒有看見安娜拿走她的臺球,她以為臺球還在籃子里,所以她會到籃子里找。這時他們已經明白,判斷薩麗的行為,要以薩麗的體驗去考慮問題。這已經相當不錯了!
所以我們要承認,4~5歲的孩子,他的思維已經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等級,表現出明顯的個人思維方式。
上一頁12 下一頁下一篇:01歲寶寶的“行為成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起探索小寶寶的思維進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