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小兒秋瀉”即小兒輪狀病毒腹瀉,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國,每年大約有1000萬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小兒秋瀉嚴重影響著小兒的生命健康,已成為危害人類公共衛生與健康的重要問題。然而,國內外針對小兒秋瀉沒有快速的、有效的藥物,總體上皆是對癥治療。
目前,中醫藥治療小兒秋瀉大多按濕熱證論治。但重慶市名中醫歐陽作理運用散寒利濕之法治療該病,療效頗佳,不僅縮短患兒腹瀉時間,更能迅速幫助患兒恢復飲食。
外寒入里困脾為機
歐陽作理說,小兒秋瀉有如下特征:一是起病急,秋冬季多見;二是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粘液;三是病初即有嘔吐,常先于腹瀉發生;四是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無明顯中毒癥狀;五是常并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六是大便檢查:鏡檢偶有少量白細胞;輪狀病毒膠體金法測試:輪狀病毒陽性。
他結合該病的發病時節、腹瀉特點認為,此病的病因病機是:小兒外感風寒,入里困脾,脾胃運化失常,寒濕蘊結腸道,大腸傳導失司,而致腹瀉;風寒客胃,胃氣上逆,而致嘔吐;風寒外束,故發熱。
疏風散寒,利濕止瀉為治
根據該病的病因病機,歐陽作理提出疏風散寒,利濕止瀉的治法,以自擬的芳化止瀉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方中紫蘇葉、藿香辛溫散寒,芳香化濕;厚樸、法半夏燥濕理氣;茯苓、澤瀉、薏仁淡滲利濕,實大便而止瀉,麥芽運脾以護脾氣。如大便中混有粘液,小兒口干喜飲、舌苔黃,在上方中加入黃連。
該方藥味少,配伍合理,藥性溫和,無攻伐之藥,芳化滲濕,直指病所,又時刻從小兒生理病理出發,以麥芽護小兒稚嫩之脾胃,治病不傷體。
飲食調理為護
歐陽作理認為,小兒秋瀉病位在脾胃和小腸,除運用藥物治療外,飲食調護亦很重要,正確的飲食有助于腸道功能恢復,早日止瀉。
他建議:秋瀉小兒飲食宜清淡易消化,根據患兒年齡,首選米湯、米糊、粥類,可加入少量食鹽,如米湯500毫升加細鹽1.75克,隨時口服以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鈉鹽。同時暫禁油膩、葷腥、水果及蔬菜,特別是粗纖維蔬菜更不宜服用。
以上治法僅適用于秋瀉輕、中度脫水病兒,重度脫水患兒(腹瀉10次以上,伴有皮膚干燥、彈性減弱、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或煩躁、高熱等癥狀),宜盡早送入醫院救治。
典型病例
吳小丫,女,9個月,2012年11月16日就診。
主訴:腹瀉3天。現每日腹瀉8~12次,黃色水樣便,無腐臭,無粘液,食納差,不伴嘔吐。體溫:37℃,心率:112次/分,精神可,皮膚彈性差,舌質淡紅,苔薄白略干,指紋紫顯于風關。大便檢查:黃色,水樣便,輪狀病毒:陽性。中醫辨證為寒濕瀉。治以散寒利濕止瀉。
方藥:紫蘇葉3克,藿香3克,厚樸2克,法半夏3克,茯苓3克,豬苓3克,澤瀉3克,薏仁3克,白豆蔻2克,麥芽4克,生甘草3克。溫水泡20分鐘,大火熬開后,改小火熬12分鐘,煎熬2次,共取汁約100毫升,分3次喂服。一日一劑。
同時給予飲食指導:減少奶量,暫禁水果及蔬菜,以米糊、濃米湯補充淀粉和水。服藥3天,小兒瀉止,恢復原喂養方式,食量與瀉前無明顯減少。□ 劉小利 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
下一篇:嬰幼兒多發視網膜母細胞瘤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兒反復腹痛警惕腸結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