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規則需要持續性和穩定性,如果父母憑自己當時的需要,臨時設定限制孩子吃零食的條件,而且短時間內隨意更改限制條件,會破壞孩子對規則的理解。
到一所家庭式幼兒園參觀,陪同我的小波媽媽正在給我介紹幼兒園的情況,她4歲的女兒拿著一個粉紅色棒棒軟糖來到我們面前,她舉著糖果看著媽媽的臉,沒有說話,媽媽搖搖頭對女兒溫柔地說:“曹醫生說了你不能吃糖,寶貝乖,我們不吃啊!”女兒立即回
應道:“我不想吃的,媽媽,我是乖寶寶!”過了一會,我看到小波
眼饞著另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夸張地享受著棒棒糖帶來的甜味,還發出咂嘴的聲音,此時,小波舔著嘴,看著手里粉紅色的棒棒糖,然后不時地看看媽媽,每次看到媽媽否定的眼神,小波就自言自語:“我不想吃糖。”后來,媽媽要去聽我的講座,暗示小波如果她跟爸爸回家就可以吃掉棒棒糖了。這樣的交換條件讓小波立刻開心了起來,她小心地撕開糖紙,無比享受地用舌頭舔著棒棒糖:啊!好甜啊!
我問小波媽媽為什么這樣限制女兒吃糖,小波媽媽說不限制孩子就暴吃糖果,一個中醫建議不要給孩子吃糖,不然孩子會體熱等等,為此她還給女兒吃中藥。我問小波身體有什么病嗎,媽媽回答孩子很健康,我不明白為什么健康還要吃藥,媽媽說:“主要是調整。”在和小波媽媽的交流中,我談了自己對此的看法。
第一,小波能否吃糖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要看媽媽當下的需要和決定,破壞了小波的規則意識,也失去了對糖果的自主性和安全感。
第二,這種過度限制強化了小波對糖果的欲望,讓小波更向往對糖果的擁有。
第三,手拿糖果卻沒有獲得吃糖的自由,這對于3歲孩子來說是多么殘酷的考驗。小波為了迎合媽媽的意圖,口是心非地說不想吃糖,讓孩子的內心和表達完全分離,影響了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建構。
第四,孩子的生命有著自我調節的巨大能力,只有當這種調節
能力失調的時候,機體才會生病,這個時候身體才需要藥物的幫助進
行調整。在孩子身體健康的狀態下使用藥物,會擾亂孩子自我調節過程,降低自我調節的能力。小波媽媽認為孩子的機體像一個容器,成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往這個容器里加入各種自以為是的試劑,就能夠調節和掌控孩子的健康,這是一個誤區。
當父母對孩子的零食限制太多時:不可以吃某種零食、限制零食的量、限制吃零食的時間、經常對孩子說零食不利于健康、拿零食作為父母需要孩子配合自己的交換條件……這一切都讓孩子對零食失去了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讓孩子想方設法將到手的零食吃到肚子里,父母又以此為借口更加限制孩子吃零食,孩子對零食的欲望更加強烈,一旦見到零食便狼吞虎咽下肚為安,于是父母更加限制孩子的零食……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這樣的教養是無效的。
下一篇:控制孩子看電視具有長期益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幽谷神潭:戲冰樂無窮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