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特殊之時,就可能有一種“生 命的覺醒”,覺得此生不可虛度,要給世界留下點東西,進而變成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孩子在精神上有些優越感并不是什么問題,只要這種優越感能夠轉化為責任。
從小培養與眾不同的意識
讓孩子從小就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是否會培養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高人一等的驕傲心態?這種與眾不同的自我認同感,和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念又如何協調?
我承認,與眾不同的感覺確實容易催生自大的人格。不過,人人平等也并不等于從眾。與眾不同感應該來源于對生命的真實感受:每個生命都是特殊的,都負有特殊的使命。 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獨特性。 用中國的話說,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生下來就是要成就某種非凡的事業的、是負有使命的。
我從小就告訴女兒:你是亞裔,你比別人聰明,不能用一般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你如果和一個美國人考一樣的分數,他能進哈佛,你則連門也沒有。你必須比他優秀許多!我相信這樣的自我認同對她日后的發展有利。一般美國人要是知道我這么說,肯定會罵我是亞裔優越論的種族主義者。其實我是非常堅決反對種族主義的人。我只是指出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在美國,亞裔確實優異,如果和別人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就跑得太快了。給他們設置些障礙、多些挑戰,并非不合理。這是文化原因,不是種族原因。到美國的中國人總體上是被挑選過的,素質比一般人口的素質高得多。 另外他們身在異國,注意吸收當地文化的優點,對孩子所寄的希望較大,投資較多,自然使子女比較優異。更重要的是,當他們自認為自己優異時,就在自己的文化認同中形成了“正向心理循環”,因此變得更加優異。比如,女兒夏天去中文學校上暑期班。這一暑期班的教育方法其實很差,還是中國過去那一套僵化過時的教學。但是,暑期班中的中國孩子就不一樣了。女兒和他們接觸后回來告訴我們:中國孩子聰明、學的東西多;相比之下,她在美國學校的課程實在太簡單了,美國的那些同學也太慢了。我則馬上提醒她:以后和你競爭的,主要是那些暑期班的中國孩子。你要以她們為標準。她自己也覺得,她是屬于前一個群體,不是后一個群體。
自我認同 不追風
當女兒有了這種與眾不同的意識時,許多事情就好辦了。美國學校里從眾的風氣很盛,女兒則能夠靠優越的自我認同與之保持距離。比如一位朋友曾告訴我,她的十一歲的女兒,剛開學就突然要求染頭發。 一問才知道:孩子同年級的一個女生,一直是個不引人注目的女孩兒。可是開學第一天,不知道在哪里染了頭發,一下子竟成了全年級最人氣的女孩兒、風頭出盡,并鬧得幾乎所有女孩子們都要模仿她的頭發。 這類事情,我八歲的女兒其實也碰到過。實際上,她認為,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忙著呢,自己的生活很充實、 很有意思。大同學們都吃垃圾食品、 喝大人的軟飲料,顯得酷;女兒則說:那些美國的孩子吃得太不注意、不明智,而且還裝大人,很傻,她不跟著這種風走。大家都玩電子游戲,女兒又說:那些美國孩子對電子游戲上癮、 不讀書、腦子不好使,她屬于不同的人,基本不跟著玩。 總之,這種與眾不同的優越感,給她許多精神支持,使她能抵制同伴的壓力、不盲目趕時髦。 以后再長幾歲,面對吸毒、抽煙、亂性等等壓力,她更需要這種與眾不同的自我認同。這種自我認同,是在從眾追風的大眾消費社會中保持健康的家庭傳統的關鍵。
中國的環境當然與美國不同。中國的家長在本土養孩子,也不可能有條件像我們這樣培養孩子作為“外國人”那種與眾不同的感覺。但是,如果你認為社會風氣不好、希望孩子能出污泥而不染的話,從小就應該在孩子心中培養特立獨行的自我意識,讓孩子感受到對自己生命的獨特責任。 我這里講的只是原則。至于具體應該怎么作,就要看中國家長的創造力了。
下一篇:讓孩子早早走出家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幫助孩子發展學習的動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