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黃易的《尋秦記》中,項少龍在紀嫣然的雅湖小筑之中與戰國時代“先賢”們的辯論里,儒家的仁愛治國、韓非的法家學說、陰陽家鄒衍的“五德始終學說”、近代的“三權分立”學說,都有所出現。由此可以看出,為寫此書,作者一定曾對諸子百家的學說進行過一陣“惡補”。
古龍早期的作品中,對武打路數的描寫也是傳統的武俠路子——各種名目的武功名稱,紛繁復雜的武術招式。他真正成熟,擁有自己特色的小說當是《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系列、《陸小鳳》系列等等。這些小說摒棄傳統的武打描寫路數,不再大篇幅地武打場面描寫,改為“一招制敵”、“不戰而勝”、“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等交戰中心理描寫,從而反襯出交戰的激烈與慘烈。另外,故事情節懸念迭出、匪夷所思,絕不落入俗套。前者的靈感來自日本的武士小說《宮本武藏》,后者來自西洋的諸如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之類的懸疑推理小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部非常流行的網絡小說《鬼吹燈》,講述的是一系列古墓探險的故事。當中除了故事跌宕起伏,還涉及到了很多的考古知識,古尸研究,使小說除了神秘之外,又平添了幾分科學色彩,更加的嚴謹可信。如果作者不積累豐富的考古方面的專業知識又怎么可能寫出這么受歡迎的作品呢。
家長的引導方法:鼓勵孩子根據自己創作的故事的細節去搜集文化知識及常識。
引導孩子做個有心人,平時讀書要面廣一些。不能只讀書不思考。要做“讀書筆記”,記錄讀到的小說中寫的精妙之處;做“剪報”,把未來可能有用的文獻資料、視聽資料、網絡資料收集好。或邊發現邊用,或分類擱置,留待日后使用。其實所做的一切正是未來寫論文的做法。高質量的四五十萬字的博士論文是不可能熬上幾個通宵就能拼湊出來的。都是這樣邊讀書邊學習,邊搜集邊整理,最后把這些材料與自己的觀點融合而完成。這就是“學問之道”。
第三點:找出武俠的“老套路”。其實武俠小說看多了,不難發現當中的絕大多數武俠故事的共同手法。記得廣播里曾有過如下“戲說”(雖說是戲說,但很有意思)。
武俠世界大觀:
1. 孤兒的世界。大俠們“清一色”的都是“倒霉蛋”。在自己出世后沒幾天,父母及親人死盡。不管仇敵多么的厲害兇殘,總能被一個家奴給偷著送出。
2. 大俠一般都不是好“學生”。每個大俠很少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成才。多數都是靠“百年老怪”傳輸內力,或吃個“火龍丹”、“毒蛇膽”、“大力丸”之類的東西后,一步登天。
3. 吃燒烤。大俠們一般不喜歡吃正常人喜歡的食物。都是躲到荒郊野外,找幾根樹枝烤野雞,烤青蛙,烤田鼠。先不說不衛生,還不環保。沒辦法人家是大俠,與我們凡夫俗子當然不同。
4. 英雄會。少年大俠都愛湊熱鬧去出席“丐幫大會”、“殺狗大會”、“聯合國大會”,在會上三拳兩腳擊敗所有武術大家,名滿天下。而會議結果往往是:雖然擊敗了普天下的武林高手,卻被一個幾乎不會武功的小女子(這女子就是他愛的人)一劍刺傷,之后草草了事。
5. 愛情故事更簡單。天涯處處是芳草,我自獨愛仇家女。
……
列出了十幾條。武俠迷們看后會莞爾一笑。這也難免,其實展開故事情節的方法就這么幾種,出現重復在所難免。只要能有動人的故事就夠了。大師們都用的手法,初來乍到的新手們干嗎不嘗試著用一用呢。
家長的引導方法:給他一個“老瓶”讓孩子裝自己的“酒”。
第四點:長篇小說的寫法:片段完成,整體拼放,反復修改。
創作長篇小說時,專業的作家,會在創作之前列出個大體的思路,然后邊寫細節邊對照大綱。業余寫手往往可以有個模糊的想法后就開始寫,隨著自己的想象往后續。金庸先生的好多小說在剛開始時是在《明報》上連載的。今天寫多少就載多少,有時好幾個小說同時寫,根本就沒有整體的安排,甚至有一段時間他出門在外不能寫了,讓別人替寫(《天龍八部》中有一段就是由衛斯理寫的,后來又由他自己補上了)。明天故事發展到哪里,自己都不知道,只知道今天這一段一定要寫得吸引人,否則就沒人讀了。關于這一點,讀者可以在《倚天屠龍記》里感受到。剛開始一大段寫的是峨眉女俠郭襄與少年時張三豐的故事。寫了一段之后,進行不下去了,干脆重敲鑼鼓另開張,寫起了張翠山與殷素素的故事。并且,你會發現,小說中很多個人物的出現前面都沒有伏筆。很明顯是想到哪里寫到哪里。不過金庸先生這么多年沒有寫新的作品,一直在修訂原來的作品。
家長的引導方法:鼓勵孩子放下包袱,大膽去想,放開去寫。寫一段算一段。最后都完成后統一進行整理。我個人的體會:用電腦寫作。你可以任意的改變寫作的順序,自由的刪減內容。更便于日后在網絡上,或出版社發行。
孩子有兩項基本品質是要教育者培養的,一個是學習,一個是讀書。讀書是很好的學習,同時又是很好的學習方法。通過上面的例子,我想說的是,不論孩子現在喜歡什么,都要設法把這一興趣引向更高的“追求”。追求的實現途徑就是“學習”。學習是探索,探索自己喜歡的領域是最大的快樂,這是人的本性。探索的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讀書”。通過讀書可以向任何領域“滲透”。就像是一滴滴的地下水,不論道路多么的曲折,都能順著樹的小小的根須,走向主根,走向樹干,走出地面,直到樹頂見到陽光。
從愛好向專業方向引導,查漏補缺,向更寬的領域滲透,培養讀書的習慣,學會研究的方法,最終將他引向正規的學習途徑。
把興趣引向讀專業書,請教專業人士。
既然是玩,就要玩出健康向上的情趣來
鄭州一家長在聽完我的講座后,談起孩子目前的情況時,說道:
“我兒子小學四年級了,非常聰明,家長教育起來挺難。比如,他做錯了事情后,我一著急就愛批評他,他馬上說:‘別喊,你不是聽了賞識教育報告了嗎,專家說要翹起你的大拇指,你做到了嗎?’我好言好語他根本不聽。我都不知道該怎么做了。
“ 他平時做事情不認真、不主動。每次只是到考試的前一段時間才急來抱佛腳,考試的成績還不錯,但不是特別優秀。我讓他把精力多往學習放一些,就是不聽,盡是搞閑篇。比如電腦。他整天催我買,我不答應,怕他玩游戲上了癮更不學習了。盡管如此,他在學校還是電腦專家呢。學校上電腦課時,別的孩子有了處理不了的問題都來問他。他告訴別的孩子說我們家沒有電腦,別的孩子都不相信。
既然是玩,就要玩出些名堂來
不管培養孩子的什么興趣,最終目的都是讓孩子掌握學習的流程與方法。我個人把學習方法,或者稱之為“治學研究方法”,做了個抽象的概況如下:
學習(治學研究)的基本流程
1. 向專業問路——向專業人士、專業書籍求教,多問、多記筆記。
2. 記錄思考軌跡——寫日記、讀書筆記。
3. 為想法的實施找資料與方法。
4. 向外界公布成果。
5. 再回到第一步,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周而復始地循環。
既然是玩,就要玩成個“人才”
人人都喜歡玩,說起“玩”,津津樂道。玩是人的天性,玩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孩子都是在玩中長大的。玩,使孩子體驗快樂,玩伴隨孩子健康長大,孩子在不斷地玩中得到充實,在玩中受到啟發。玩會撥動孩子酷愛學習求知的那根興奮的神經,讓孩子在全情投入的玩中不斷地創新。可我們大部分的家長卻不這么認為,有的認為,玩只是小孩子的游戲,孩子高興就好,玩什么無所謂;有的認為,玩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因而極力反對。那么,在孩子成長的歲月里,到底該不該讓我們的孩子玩呢?
堅持就是勝利。
——毛澤東
上一頁12 下一頁下一篇:用音樂和詩歌喚醒孩子的耳朵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培養孩子的傾聽習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