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東子:孩子不該成為家中的“小皇帝”。
范姜國一:自我服務使我越來越自信了。
爸爸東子 ———
孩子自小就有自我服務意識,一兩歲時就渴望自己拿東西吃,三四歲就想自己穿衣戴帽,五六歲要參與的自我服務型勞動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因此,家長要適時地為孩子提供自我服務的環境和條件。
自我服務是3~6歲幼兒學習的重要內容。自己吃飯已不是什么困難的事了,一些更難的活動成為他們的“挑戰目標”,比如自己穿衣、疊被、穿鞋等。這些活動是一系列動作的組合,需要孩子雙手協調活動,隨著雙手的靈活性增強,這些任務也難不倒他們。
而自己安排活動對孩子來說比較困難。3歲幼兒能根據家庭和幼兒園生活的規律,知道一天活動的順序,并按此順序活動,但在生活和游戲中他們還不會自己安排活動,一般是看到什么做什么,或按成人的要求去做。在父母的幫助下,5歲幼兒就已經能按照自己的計劃做事了。
總之,孩子總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由于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依依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務意識,孩子很小就能打理自己的一些事情。從1歲多時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到兩歲多時自己上床,再到3歲時的自己穿衣服,孩子越來越自立了。
4歲開始,依依就自己洗自己的襪子、短褲等小件衣服了。剛開始,為了洗一雙襪子,用了足足小半袋洗衣粉,把身上的干凈衣服也弄得一片狼藉,害得她媽媽還要給她洗外套。但是我們沒有就此阻止她、呵斥她,而是鼓勵她。于是,孩子的干勁越來越大,后來襪子、短褲換下來了,不用提醒,自己就端著小盆子坐下來洗啊洗啊的。漸漸地,孩子洗衣服的手法越來越熟練了,速度也越來越快。有時候,還會順手把我的、她媽媽的襪子一塊收了去洗了。
5歲開始,依依自己洗澡、洗頭發。最初放手讓她自己洗的時候,常常沖洗完了披著睡衣出來了,她媽媽一檢查,頭發上一抹一把滑溜溜的洗發液,身上也是沐浴液泡泡隨處可見。只好把她拖回去重新沖洗。這種狀態持續了很長時間,每次都要“返工”,但大約到了6歲吧,“返工”的次數越來越少,每次檢查基本上都合格。
也是從5歲開始,依依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其他生活用品。有一段時間,孩子沒有收拾書桌的意識,常常是桌面上、抽屜里到處塞滿了草稿紙、蠟筆等零碎東西,看上去一點也不整潔。她媽媽于是每天都要提醒她:依依,把書桌收拾整齊!我支持妻子這樣做。我就怕她不提醒依依,自己動手就給收拾了。孩子漸漸就養成了按時收拾書桌的習慣,也養成了按時整理房間的習慣。而每次家里大掃除,她的房間是從來不用我們費心的。
依依8歲的時候,由于她媽媽回山東煙臺教書去了,我們爺倆相依為命。很多親友建議我雇個鐘點工,都被我謝絕了。一對都很自立的父女,哪還用得上雇什么鐘點工呀?我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將每天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每當她媽媽打來電話,不無擔心地問這問那,依依總是干脆地說:“放心吧老媽,我和老爸生活得很好,你照顧好自己就行了。”
10歲時,依依和我生活在大連,她不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而且還能幫助別人做些事情。若我生病了,她會端茶倒水照顧我;若我心情不好了,她還會想辦法安慰我,甚至是鼓勵我。我們一起去早市買菜,一起做飯:我淘米,她洗菜……而且依依還酷愛烹飪,她最拿手的得意之作是蜂蜜小甜餅。我曾品嘗過一次,差點把門牙甜掉了……
如今13歲的依依,可謂洗衣、做飯、買菜、修鞋、打掃衛生樣樣都行。我可以自豪地說,依依現在的自我服務和生活自理能力,比很多大學生要強得多!
說起孩子的自我服務,最精彩的就是針線活。說起針線活,甭說對于孩子,就是一些年輕的家長,現在也未必會做,可我的女兒依依會做,而且還是她若干項自我服務中最出彩的一項。
針線活就是用針線縫補衣物或是縫制相關物品,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就難了。
依依最早做針線活是9歲的時候,當時她和我獨自生活在大連,雖然當過兵的我針線活做得不錯,但是由于很忙,再加之為了給孩子自我服務的機會,所以,有時就讓依依自己動手了。孩子第一次做針線活是縫襪子。雖然縫得很難看,但我還是表揚了她,并且耐心地教她縫紉技術。在我的激勵和教授下,依依的興趣越發濃厚,技術也更嫻熟了。
半年后的一天放學回到家,依依發現書包不知道怎么剮開了一個大口子,足足有15厘米長,這要不及時縫上,課本就都得丟掉。我最先發現后,要給她縫,她爭著要自己動手,我有些不放心,說是書包的布太硬怕她縫不動,她就說試試看,如果實在縫不動再給我縫。
于是,我給她拿過來一個“頂針”說:“千萬注意,別扎手上。”隨后告訴孩子頂針的使用方法。依依按我講的方法開始了艱難的縫補,孩子整整忙了兩個多小時,累得滿頭大汗,任務終于完成了,被撕開口子的書包終于“重歸于好”。當然我也沒忘了贊揚她,并且為她頒發了“不畏困難獎”。
通過縫補襪子和書包,既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其自我服務意識,也磨煉了她的吃苦能力,同時也為孩子增添了自信。此后依依自己需要縫補的東西,都是她自己動手,有時還幫我縫呢。后來,孩子已經不滿足于這樣的縫縫補補,她想到了自己縫制一個物件,體現一下自己的創意。于是,就有了她自己玩的“口袋”和我車里掛著的“毽包”等制作雖不精美卻實用的小物件。
在培養孩子生活自我服務和自理能力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認識。要知道,小孩子在1歲半以后,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他們什么都想試試,有時候要做的事情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可是還是很有興致。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有意識地就此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忽略了這一點,錯過了這個時期,孩子就會漸漸形成依賴心理了。
我看到過很多孩子,摔倒了趴在地上哭,無論大人怎么勸也不起來,除非伸手拉他。孩子已經很大了,不是自己不能起來,而是因為被大人拉慣了,只等著有人來拉,沒有自己起來的意識。所以,首先我們要有讓孩子自我服務的意識,然后去重視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
女兒范姜國一 ———
說到自我服務,我就給大家說說我洗衣服的一個故事吧。
現在家里的衣服全部都由我來洗,大件用洗衣機,小件或者容易染色的手洗。家里一般一個星期洗一次衣服,有時候小件的臟了隨手就洗了,所以每個星期六,就是我的工作日了。
這一天,我把家里的臟衣服(爸爸、媽媽的內衣內褲除外,那些都是他們自己洗)都“逮捕”起來,把這些“大通緝犯”放進了洗衣機,剩下的背心、襪子、毛巾等小衣物放進了一個大盆子。將洗衣機插上電后,在衣物的上面撒上適量的洗衣粉,然后按下開關,隨后選擇程序和水量,最后按“開始”就可以了。洗衣機開始運轉了,我這里也不能停下來,把水灌到大盆里,將其放到地上,拿出我的小幫手———搓衣板,找了個小板凳坐下來開始工作了。
望著滿滿一盆的臟衣服,我心里想著:先洗哪個呢?先洗毛巾吧,毛巾好洗。說動就動。我在盆里把毛巾拽了出來,打上肥皂,放在搓衣板上搓了起來。先是把毛巾整個地放在搓衣板上,使勁地來回搓,后來我就有針對性地清洗污點。不一會,我的毛巾上就有了肥皂的清香,之前的那幾個污點也消失了,這像是對我的一種鼓勵,我開心地繼續“干活”。
接下來,我拿出前兩天吃柿子時被濺上了兩個小點的白衣服,像剛才那樣打肥皂后搓,可是這個卻沒那么容易。我用盡了渾身解數也沒能制服那兩個小斑點,如果當時就洗了,可能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難了,我心里后悔極了。沒有辦法,只能把它先放到一邊,讓它被水泡一泡,可能會好一點。
經過了半個小時的艱苦奮斗,盆里只剩下了那一個“釘子戶”———小白。當我正愁怎么處置它的時候,我忽然感覺周圍的環境不太對勁,仔細一看,洗衣機旁邊產生了一個“人造噴泉”。原來我在按下“開始”后,忘記把排水管放下了,所以洗衣機到了排水的時間,可是水管是豎著的,就自動地把水從水管里排了出來,最后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我顧不得欣賞,急忙把水管放下,就看到那水像是受了驚嚇的動物,以極快的速度奔到目的地———下水管道口。回過頭,看到固執的小白,我索性趁著洗衣機放水的工夫,將小白扔進了洗衣機的大嘴巴,把小白交給它處理。
二十分鐘后,洗衣機的隆隆聲停止了,接替它的是洗衣機完成任務的提示音。聽到這聲音,我又跑到洗手間,將洗衣機打開,把這些被洗得干干凈凈的衣服拿出來(當然,包括已經被制服的小白),進行最后一個環節———晾衣服。
這一次洗衣服的時間一共為1個小時,每個周末我都有這樣一個小時的家務勞作。現在我已經不僅僅能夠自我服務,而且能夠為他人服務了。
下一篇: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大腦開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擁有德商孩子成長更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