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多動腦,多創造!”在社會潮流的驅使下,潛能開發、參加各種興趣班、購買N多的游戲教材。我們下定決心將寶貝的潛能和創造力“發揚光大”。
之前有個報告《“越不用腦”,越有創造力》,對上面那個已得到高度認同的說法產生了一定的震蕩和顛覆!
我們是否犯了善意的錯誤?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父母如何把握“作為”和“無為”?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從自己的心底產生創造的意愿并從中得到快樂?
帶著一系列問題,我們走訪了多位專家。
深度訪談:
·羅勁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心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
“讓曾經腦損傷的人做頓悟的難題,他們比正常人的效率要高。原因在于他們的常規思維被抑制了,他們的思想也就更自由了!”
1個概念
記者:您對創造性思維中的“頓悟”非常有研究,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羅勁:頓悟是一種突發式的解決問題的過程,類似于我們日常所說的“靈機一動”。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先來猜個謎語:它能搬動巨大的木頭,卻移不動一枚小小的鐵釘。這是什么?你可能首先會想到起重機之類的東西,但我們的答案是“河流”。在找到“河流”這一答案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需要打破思維的僵局,實現一種頓悟。我們的研究,就是用謎語或者腦筋急轉彎作為實驗材料,采用腦成像技術,記錄人們在頓悟的一瞬間大腦的活動狀況。
2個階段
記者:“少用腦,多創造”這種說法似乎非常具有顛覆性意義。但說實話,也很容易造成誤解。您能否具體解釋一下“少用腦”的含義?
羅勁:實際上,我們的實驗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我們主要關注在頓悟過程中那些興奮的區域,這說明這些區域參與到頓悟的過程中來了。通過實驗,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多動腦,多創造”。
不過,我們發現,在頓悟的一瞬間,有些關鍵腦區不但沒有活動,反而是處在抑制狀態的。于是,我們開始思考,創造力活動可能存在的一個新的原則:少動腦,多創造。當然,這里所說的少動腦,指的是負責常規思維的那部分腦區。因為如果這部分腦區持續活動,我們的思維就會沿著一個常規的模式進行下去,非常規腦區的活動就會處于一種不太活躍的狀態。
一位意大利學者作了一項實驗:讓腦損傷患者,尤其是額葉損傷的患者做頓悟的難題,結果發現他們解決問題的效率竟然比正常人還要高。為什么呢?因為額葉主要負責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和常規思維。這部分思維不工作了以后,人的思想反而更自由,也更能夠想出一些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來。
再比如在拆字實驗中,要把“四”字拆出一豎,成為一個“匹”字,人的枕葉(負責知覺的區域)是要被抑制的。為什么要抑制呢?因為人們把“四”看成“四”是一種高度自動化的過程。只有這個過程被壓制住以后,他才能夠想到新的可能性。
上一頁123下一頁下一篇: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玩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教孩子鑒賞他擁有的東西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