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三伏天即將來臨。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恰恰是防治一些如慢性咳嗽、哮喘、胃疼等虛寒性疾病的最佳時機。
冬病“夏防”,并不僅僅是老慢支、老病號們的功課。每到酷暑天,由于過分貪涼導致“冬病夏生”的現象屢見不鮮,中青年人若不注意調理,也易惹病上身。
上海市中醫醫院的專家提醒,冬病夏治并非一勞永逸,日常的預防和調理同樣不可忽視。
夏“治”同時莫忘預防
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反復感冒、虛寒性腹瀉等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到冬季遭遇寒冷時,容易復發或加重。這一系列因受寒而易發的疾病往往被稱為“冬病”。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的陽氣較為旺盛,趁此機會進行敷貼、針灸等傳統中醫療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補益人體正氣、驅散體內的寒氣、糾正虛寒體質、調節陰陽平衡,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近年來,冬病夏治療法廣受歡迎,每到三伏天,各家中醫醫院的敷貼治療都很火爆。然而,專家提醒,不能因為接受治療,就忽視了日常生活中的預防與調理,只有雙管齊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為不少在冬季常發或復發的疾病,其致病因素往往產生于夏季,只是由于天氣炎熱一時沒有發作,但這些致病的“種子”“潛伏”于體內,一旦天氣變冷,便會發作或加重。
三類病人如何夏“防”
呼吸系統疾病 上海市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石克華告訴記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咳嗽變異性哮喘、反復感冒、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往往遷延不愈、難以根治。這類病人大多為過敏體質,或有遺傳因素,先天體質虛弱,或處在生長發育、更年期階段,女性病人則與月經、生育有關。經診斷,這類患者大都肺脾腎虧虛,且以腎陽虛為主,夏季由于病情趨于緩解,最適合進行治療和調理。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在夏季最怕受涼。過冷的空氣極易對呼吸道產生刺激,因此即使天氣炎熱也不要對著空調或電扇直吹,尤其是進行敷貼治療后最好不要進空調房間,因為毛孔遇冷會收縮,影響藥物的吸收。少吃冷飲和“發物”,比如辛辣食品、海鮮及生冷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鍛煉有利于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散發出體表,增強體質,但出汗也不宜過多。
慢性腹瀉及虛寒性胃痛 虛寒性胃痛和腹瀉病人容易因受寒而發作,近年來,由于在夏季食用冷飲過多或吃完麻辣食品后立即喝冰鎮飲料而導致發病的人群越來越多。有些即使沒有馬上發病,入秋后也容易發作。
上海市中醫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李毅平告訴記者,由于體質虛寒引起的胃痛腹瀉患者都有遇熱痛減的特點,這類人最忌食生冷的食物,比如冰鎮西瓜、生吃涼性蔬菜等。平時應多吃淮山藥、芡實、薏米仁等健脾化濕的食物。調節情緒也是護胃養胃的關鍵。長期煩躁、抑郁、壓力過大也會影響胃腸功能。
骨關節疾病 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的關節疼痛及受風寒、濕氣所致的肢體麻木也是冬季常見病。這類病人在三伏天里進行適當的針灸等治療,可以起到溫通經脈、祛寒止痛的效果。與此同時,日常的養護也必不可少。在夏季最好不要洗冷水浴,不要夜間在室外露宿,最好不穿短衣褲或裙子,在空調過冷的房間里要注意保護關節,以免受涼。
冬病也會“夏生”
近年來,在炎炎夏日里患上風寒感冒、關節疼痛、虛寒性腹瀉的患者并不在少數。一些原本堪稱典型的“冬病”,也會成為夏日的常見病。專家指出,“夏生冬病”的罪魁禍首源于一些過于貪涼的生活方式。
可見,冬病夏防,并不局限于上述三類“老病號”。過分追求涼爽的年輕人也要注意調理,以免因消暑而惹病上身。
每天蝸在辦公室空調環境中上班的白領是“夏生冬病”的主角。一方面室內室外的溫差可謂“冰火兩重天”,尤其是一些酷愛熱褲、短裙的時尚女性,如果長時間“沐浴”在涼風中,而不適當增加衣物,那么在久坐的同時,寒氣就會不知不覺侵入體內,長此以往,體質不免下降,痛經、咳嗽、腹瀉、頸肩疼痛就會悄悄來襲。
中醫理論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隨著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人體的陽氣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因此,中醫主張“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在春夏季節,可利用氣溫高的有利時機,來補充人體抵御外邪的陽氣。農歷的“三伏”天,是一年中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在此季節護養陽氣,最重要的是注意以下幾點:
別猛吹空調。從室外的酷暑中突然進入低溫的空調房間后,皮膚會因遇冷而毛孔收縮,空調的溫度太低或對著風口直吹,會令寒氣入體,損傷陽氣;少食寒涼飲品,冷飲雖然能使人暫時覺得涼爽,但容易傷及脾胃的陽氣,特別會使原本已是陽虛體質的人更加虛弱;適度的鍛煉可增加神經肌肉協調性、鼓舞體內陽氣的生發、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發出體表,同時也可增強體質。采寫/本報記者 陳俊珺
下一篇:治小兒鼻炎 不妨吃補脾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豆芽菜”女孩易得脊柱側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