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國從多年前就開始要求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了,這么多年過去了,家長們對聽力篩查接受度如何?有何認識誤區呢?
3月3日第12次全國“愛耳日”
主題:康復從發現開始——大力推廣新生兒聽力篩查
全國各類殘疾人的總數為8296萬人,其中聽力殘疾2780萬人,聽力障礙的發病率是所有致殘疾病的首位。而“新生兒聽力篩查”是聽力殘疾兒童早發現、早診斷的有效手段。
廣東優生優育協會新生兒聽力篩查專業委員會主委、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聽力篩查診治中心主任醫師麥飛介紹道,目前大城市的家長基本都能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查”,他所在醫院的篩查率達到100%。但是,家長對篩查仍有些錯誤的觀念和疑問,特別下面這幾個問題是家長普遍關心的,他一一做了解答:
問:我的寶寶特別健康,為什么還得做聽力篩查?
健健康康的足月兒是否有必要做聽力篩查呢?麥飛介紹道,所有的新生兒都有必要做篩查。
幾年前,美國規定只有屬于11種高危狀況的寶寶才需要接受聽力篩查,這些情況包括:先天性腦發育畸形兒、唐氏綜合癥兒、住ICU病房超過2天的嬰兒、產婦孕期使用過耳毒性藥物、產婦孕期受到過風疹病毒等等。但醫務人員后來發現此做法會造成漏篩,約一半的聽力損傷發生在正常小孩之中。因而,美國于2003年修改規定,要求所有新生兒都需要篩查。
我國衛生部于2009年頒布第64號令《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新生兒疾病篩查的常規項目。即使在小地方醫療沒篩查條件,也建議轉到有條件的醫院。
目前,我國的山東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為免費篩查,廣東省還不免費,一次篩查的收費約90元,公費醫療可報銷。
問:篩查“通過了”,代表孩子一輩子不會耳聾嗎?
寶寶做聽力篩查后,如果檢查結果正常,家長往往會說“我孩子耳朵正常”,麥飛認為這個說法并不嚴謹,正確的表述應該是“通過檢測”。
這是因為,聽力篩查檢測的是耳蝸功能,可謂找出“先天聽力損失”者,通過了這項檢測,僅代表孩子的雙耳沒先天缺陷,不保障后天耳聾。比如,孩子患腦膜炎、中耳炎均可影響耳神經,造成耳聾。
耳聾具有病因復雜、種類繁多等特點。所以,通過聽力篩查的家長也別完全沒有防范意識,如果孩子出現電視的音量大,大聲說活等問題得考慮是否有聽力異常。
問:聽力篩查會不會損害孩子的耳朵?
聽力篩查方法是將小耳機放入孩子的耳朵,通過耳聲發射、自動聽性腦干誘發電位等方法,對新生兒的聽覺系統進行初步評估。這種檢查是無創傷的,檢查的時間也很快,不會對耳朵造成損害。
問:如果檢測顯示“未通過”,代表寶寶是“聾兒”嗎?
千萬被以為“未通過”就是“聾兒”,只要及時給予相應的聽力干預,最終使大部分聽障患兒能正常地說話、聽聲音,完全可以做到聾但能聽到聲音,聾但不啞。
麥飛介紹,首先,判定寶寶聽力是否有異常要經過多次檢查,這個流程一般是:在寶寶出生后2~7天進行聽力篩查,如果初篩不通過,可以在寶寶42天大的時候再進行復篩;如果復篩還不通過,應在3個月齡內行聽力學診斷、評估。如果這時還確定小孩的聽力不正常,就得查找原因,針對原因區別治療。
對不同程度的耳聾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輕度聽力損傷者只是有些低音聽不清楚,這類孩子可以不用干預,家長只需跟孩子多交流,通過語言干預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就可以了(因為聽力會影響語言能力)。當然,如果對聲音要求高者也可以配助聽器;中度聽力損害的孩子可以一輩子佩戴助聽器;重度聽力損傷患兒如果戴助聽器效果好,就可以一直戴助聽器,如果效果不好則可以植入人工耳蝸;極重度患兒基本聽不到聲音要植入人工耳蝸,目前,人工耳蝸(內耳的替代裝置)一般由政府、殘聯、慈善機構免費出資提供。
家長別灰心喪氣,麥飛介紹了個他接觸的患者,這個孩子在2003年出生,被確診為重度聽力損害,一開始戴助力器但效果不理想,于是在1歲做了人工耳蝸手術,后來經過語言訓練,兩三歲入讀幼兒園后,她已經達到正常小孩說話的水平,后來到小學讀書,還參加學校的朗誦比賽,發音標準完全聽不出異常。
名詞解釋
新生兒聽力篩查
孩子出生后,通過一些檢查手段等對新生兒的聽覺系統進行初步評估,以判斷孩子的聽覺系統發育是否正常的一種篩選方法。
一旦發現孩子有聽覺問題,能及早通過助聽器、人工耳蝸等方式及時干預,使其聽覺系統受到應有的聲音刺激,不斷發育完善,讓聽力和語言能力達到或接近健康兒童的水平。
因為,聽覺損傷的嬰幼兒開始治療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歲,不然,康復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寶寶聽外界聲音的能力減退或喪失,獲得語言的能力也會隨之減退或喪失,可發展為終身殘疾——聾啞人。信息時報記者 徐姍
下一篇:聽力篩查沒通過≠寶寶是聾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出生48小時必須篩查聽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