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有位媽媽來信訴說:“我的寶寶降生20天了,我先生特別喜歡她,一下班就抱著她,貪看她的睡容,我卻并不喜歡抱她,而且像喂奶、換尿布、哄睡覺這樣的‘功課’,我都是當作一項任務去完成。連我先生都懷疑我天生母性不足,我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天生母性不足,為什么有些新媽會有此疑慮?
小標題1:為什么有些新媽會有母性不足的傾向?
●現代男女平等教育,令新媽的母性覺醒較遲
傳統社會一直將母性視作女人的“本能“,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她將來如何成為“賢妻良母”來設定的,而今天,許多新媽媽從小接受的教育與男孩子沒什么兩樣,她們從小被告誡必須在能力上勝人一籌,必須走出家門融入社會,才能爭得生存的一席之地。不少新媽媽小時候的玩具,是挑戰智力的拼圖,而不是溫柔甜美的洋娃娃,這一切,都決定了今天的新媽媽母性的“蟄伏期“較長。所以新媽不必因為自己無法立即愛上寶寶,而誘發強烈的罪惡感。
● 童年經歷影響新媽的母性覺醒
專家發現:“母性覺醒“較遲的新媽媽,與自己的媽媽(寶寶的外婆)在情感上一般不是很親密,新媽媽在孩提時代都有過被寄養的經歷,她們往往不是跟著自己的父母長大,而是被祖輩或親戚帶大,她們缺乏對母愛的感性認識和言傳身教,這樣的新媽媽與自己的寶寶培養母愛情懷會相對困難一些。
●完美主義傾向的媽媽,一時難以接受寶寶
許多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媽媽,一時也會難以接受新生兒的容貌和個頭。雖然新媽媽不會承認自己是因為看孩子不像自己,“長得又紅又皺像小老頭”而在心理上一時難以接受他,但現實情況確實如此,這可能是新媽的攀比心理在作怪,那些長得特別好看的寶寶,往往容易被媽媽接受。
小標題2:喚醒母愛,親親小寶貝
● 做媽媽的感覺,需用時間培育
當你陷入母性不足的焦慮時,請不要擔心,時間會慢慢撫平你的焦慮。每個人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有些新媽的母性“蟄伏期”會較長。在專家提供的案例中, 一位“母性覺醒”較遲的媽媽,硬是等到女兒滿11個月,第一次學會叫“媽媽”,她才流出欣喜的眼淚,感受到當母親的喜悅。多年以后,這位媽媽還清楚地記得女兒的叫聲撞開她心扉的那一刻,她說,寶寶的發音很古怪,就像啞巴重新開口說話,但就是這含糊不清的“媽——媽”,讓她熱淚盈眶,解開了她的心結。
●新媽以過來人感受,更加感恩自己的母親
新媽經過懷孕分娩過程,會對母親的艱辛和偉大更加理解,也可更加感恩自己的母親。國外的一些產科醫院鼓勵有過寄養經歷的新媽媽,與自己的媽媽在產床前和解;鼓勵她們互相擁抱,通過擁抱和撫慰,給予新媽以力量與溫柔,令她們解開多年的心結,從而接受自己的寶寶。
● 新媽與寶寶朝夕相處,自然愛上寶寶
由于自然生產的產程較長,媽媽經歷了太多的疼痛和掙扎,這種痛苦經歷也可能抵消了一部分初為人母的喜悅。但是別擔心,根據案例顯示,三個月后,接生的醫生對所有產婦進行一次電話回訪,她就會發現,經過近百天的朝夕相處,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已視自己的寶寶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文/陳莉
下一篇:如何自我調節產后抑郁癥?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產后抑郁為何鐘愛“80后”親子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