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的自述,洛陽呈現“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
分類: 最新資訊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04-07
閱讀 :167
大唐時期,社會的開放,文化的包容,為武則天可以成長為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提供了可能。武則天多樣性的身份讓人們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她的形象因為矛盾而立體,因為復雜而深刻。澎湃新聞獲悉,4月4日至8月20日,“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在洛陽博物館對外展出,展覽集結了陜西和河南地區9家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共153件(組),以“無字碑”為引,采用第一人稱視角,由武則天自述自己的一生,回首她成為一代女皇的點滴,帶領觀眾感受一位女性政治家的跌宕人生,以及她的滔天智慧和治國之學。武則天在位前后,殺了部分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與此同時,她明察善斷,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致使國家富裕強盛。她生前費盡心機地坐上皇帝寶座,死后卻又廢除帝號,以一個妻子的身份隨葬在高宗身旁。她的一生充滿了智慧,也充滿了矛盾。武則天的傳奇人生打破了我們對中國古代傳統女性的固有認知,也為女性的生存指向了另一種可能。在平權問題日益突出的現代社會,她的成長史也許會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據悉,此閃展覽將采用第一人稱,以武則天自述的形式回首她成為一代女皇的點滴,回顧一路走來的挑戰、機遇與成就。通過刻畫豐富立體的武則天形象,在突出其個人才華和成就的同時,結合唐朝的時代背景、社會風貌等內容,帶領觀眾從歷史發展觀的角度,認知和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展覽的內容架構分為五個部分:序廳以“無字碑歌”為引,倒敘武則天的成長經歷,開啟她的故事;第一單元:我的宮闈生活,講述武則天從出生到母儀天下之前的深宮生活;第二單元:我的執政之路,講述武則天從李唐國母一步步邁向權力頂峰的成長之路;第三單元:我的大周王朝,講述武周政權時期的文治武功,展示武則天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風采。一、“我的宮闈生活”“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展陳現場“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展陳現場這一單元主要講述武媚娘自出生到貴為皇后的成長經歷,分為“懵懂童年”“初入宮闈”“入寺為尼”“再入宮廷”四組內容。武則天性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遺傳、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本單元即從家庭、經歷和情感三個層面再現其早期成長過程,刻畫其早期性格特征,描述其由宮闈邁向權力中心的過程。“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展陳現場“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展陳現場二、“我的執政之路”本單元主要講述武則天自母儀天下至登基稱帝的成長史。入宮18年,武媚娘已貴為國母,這是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一個女性所能達及的頂峰。但她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向傳統社會的最高權威發起了挑戰,直逼權力巔峰,終成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本單元從武則天參與的一系列政治活動開始,闡述其從國母到帝王的成長之路。“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展陳現場“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展陳現場 三、“我的大周王朝”“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展陳現場武周政權上承“貞觀”下啟“開元”,于有唐一代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武則天最大的政治成就。本單元將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個方面闡述武則天時期的治國方略及其取得的成就,反映其作為出色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和外交家的形象。“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展陳現場“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展陳現場重點展品:藍釉雙龍瓶 唐代(618-907) 洛陽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雙龍瓶是時代特征較為明顯的一種器物,主要流行于初唐、中唐時期,其前身源自于三國以來一直流行的雞首壺。目前此類雙龍瓶發現不多,主要集中出現在西安和洛陽,唐王朝最為繁盛的京畿之地。這件藍釉雙龍瓶1998年出土于偃師唐恭陵哀皇后墓中,肩部渾圓,肩部兩側延伸出兩條龍形手柄,瓶口處兩條龍對視而銜,造型簡練大方,線條優美流暢。通體施單色藍釉,釉面均勻,釉色沉穩,猶如溫潤的美玉,幽暗深邃、高貴典雅,是藍釉器中的上乘之作。藍釉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釉色,主要成分是氧化鈷。當時,鈷主要產自波斯一帶。唐代時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鈷藍釉料從波斯一帶傳入中原地區。由于鈷藍原料稀缺,唐代的陶器中,藍釉器物就顯得異常珍貴,施藍釉的器物非常稀少,全藍器物則往往被稱為極品。能夠享用這種釉料的陶器作為隨葬品,墓主人身份必定高貴、不同凡響。彩繪陶樂舞俑一組 立俑高約30厘米,寬約10厘米 坐俑高約19厘米,寬約12.5厘米 洛陽孟津岑平等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一組十件,由樂俑和舞俑組成,皆彩繪。樂俑六件,作吹奏或彈奏樂器狀;舞俑四件,其中二件頭梳高髻,另外二件頭梳雙環髻。此組女俑造型優美,均粉面朱唇,眉心間飾紫色花鈿,唇邊飾黑色圓點狀假靨。樂者、舞者因身份不同而服飾、妝扮不同,生動展現了唐代女性之美,也展現著唐人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釉陶鴨 長15.4厘米,寬7.5厘米,高16厘米 洛陽龍門東山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唐人墓中隨葬的各類家禽和家畜動物俑,象征主人生前的富足生活。動物俑通體施彩釉點綴,造型細膩寫實,鮮活地刻畫了唐人常見的禽畜外形。唐代畜牧業的興盛得益于政府的重視,馬、驢、騾、牛、駱駝等大型牲畜均有機構統一管理,所有牛馬雜畜都要登記造冊,這樣有效地保證了國家和民間畜牧業的持續生產。同時雞、鴨、鵝等禽類的養殖,也豐富了唐人的餐桌。盛唐時期,內廷曾設置“雞坊”,養雞上千只,并有鵝鴨千萬,為宮廷日常烹飪供應食材。五瓣葵口內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口徑20.5厘米,高4.9厘米 法門寺塔地宮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這批秘色瓷,器形規整,造型簡潔,釉色青綠(其中有12件),晶瑩潤澤。共有碗7件,其中兩件為鎏金銀棱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還有盤、碟共6件及瓶1件。這是迄今為止唯一能與文獻《物賬碑》相互印證的確切秘色瓷,具體說明了這批秘色瓷的來源、件數以及唐人對其稱謂。這件五瓣葵口內凹底深腹秘色瓷碟為唐代朝廷官造專供宮廷之器,所以做工十分考究,厚薄勻稱的胎體和瑩潤可人的青綠釉色,呈現了“無中生有,似盛有水”的效果。三彩披帛女立俑 高24.4厘米 1959年西安西郊中堡村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女俑站姿優雅,身段裊裊婷婷,穿落地長裙,輕薄的衣裙與豐腴的體態完美結合在一起,衣裙自然流暢的絲綢質感和優美的線條,充分體現出唐代女性的柔美、端莊、矜持、風雅和高貴。升仙太子碑拓片 原件藏于偃師商城博物館武周圣歷二年(699)二月初四,武則天赴嵩山封禪,過緱氏山,見升仙太子廟,觸景生情,遂撰寫此碑文,并親自書丹。碑文主要記述了東周靈王太子晉升仙傳說,太子晉又稱王子喬,后世追認為王氏始祖。相傳東漢年間他駕白鶴駐足緱氏山山頂,因而立祠祭祀,稱為“升仙太子”。由于武周時期追崇周代為祖,碑文內容實則是贊頌武周的繁盛。全碑34行,共2162字,其中武則天親書2129字,書法家薛稷題寫上、下款33字。從碑文書法來看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飛白”書就,筆畫勾連,絲絲露白相間。碑文以行草書就,隨性飄逸,筆法婉約流暢,兼具縱橫意態。武則天除罪金簡(復制品) 1982年5月登封縣嵩山峻極峰北側采集 原件藏于河南博物院金簡上刻雙鉤楷書3行63字,大意為:大周國主武曌(音同照)信奉道教,渴望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命使臣胡超到中岳嵩山山門投遞金簡代她祭拜,乞求道教中的三官九府為自己祛病賜福,落款為公元700年七月七日。簡,是古人在出訪時,書寫自我介紹及表達意愿的一種載體。唐以后的歷代帝王在祭祀封禪時,多有投簡的傳統,金簡為首次發現。金簡中出現5個武則天創造的新字,具有極其珍貴的斷代價值。這枚金簡是目前唯一考古發現的、與武則天有直接聯系的可移動文物,也是認識和研究女皇武則天生平事跡及其晚年思想的寶貴史料。三彩馬 長65厘米,寬60厘米,高78厘米 昭陵李貞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駿馬呈站姿,昂首直立,前胸肌肉鼓起,體態雄壯,通體施白釉,頭、胸、背部轡飾與鞍韉俱全。唐人愛馬,無論武士還是文人,甚至女性都熱衷于各類馬上運動,這也與唐朝政府出于國防和生產需要,重視發展馬政有關,從唐太宗開始引進良種,并在隴右興辦牧場、建立中央馬政機構。唐代馬匹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在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因此馬成為唐三彩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力量和氣度完美結合的駿馬,已成為盛唐時期的重要符號。注:本文資料來自洛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