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不要給孩子“拐棍”,這樣他注定走不遠
分類: 最新資訊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04-04
閱讀 :173
作者:主創團·哎呀媽朋友最近不停抱怨:花了好幾千給兒子請家庭教師,結果兒子成績就是沒起色。不但如此,還天天和她慪氣,說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有這錢還不如買個限量版模型,玩得更開心點。看著兒子一副不求上進的模樣,朋友恨鐵不成鋼。眼看明年就要中考,不好好學,能不能上高中都是未知數。她可不想家里唯一的孩子,就這樣輸在起跑線上,被同齡人甩到后頭,連出人頭地的機會都沒有。聽她這么講,我反倒心疼那孩子。小小年紀就背負這么大的學習負擔,為了學習和父母鬧矛盾起沖突……這樣下去,他只會更排斥學習。仔細想想,現實中多少孩子和父母,把精力過度內耗在學習的焦慮上。雖說父母是為孩子未來著想,但把努力的勁使錯了位置,到頭來可能就是一場空,兩敗俱傷。父母的人為助推,正在讓孩子“變寶為廢”身邊有個女孩,剛上初一。從小媽媽就給她報各種才藝興趣班,中國舞、芭蕾舞、繪畫、陶藝、主持人……只要能豐富課余生活的,媽媽都舍得花錢投資。還跟學校的老師說,“有機會就給孩子表現一下,她都會。”學習上,媽媽經常給她找不同地方的練習題、試卷,甚至提前學習高年級的課本知識。還總自豪地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我家女兒啊,現在都能做高中數學題了,這以后不得跳級?”然而,和媽媽一臉得意、炫耀的表情對比,這個女孩看上去,內向、迷茫、不合群。很多時候看到她,不是在趕興趣班,就是回家刷題,基本不跟身邊的同齡人玩。路上遇到,主動跟她打招呼,她也不會跟你多說幾句。我不禁心疼,她媽媽費那么大力氣栽培她,卻把她養得這么不開心、不自在,以后這孩子真容易出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愿。為此大家不惜斥重金、鉚足勁,都想著奮力托舉孩子一把,給孩子更好的人生起點。殊不知,有時候用力過猛,忽略孩子的感受和能力,一不小心把孩子養廢了。熱播劇《孩奴》里,媽媽盧麗每天都逼兒子做題。有次看到兒子考了一張63分的試卷,瞬間血壓飆升。當著兒子的面,把試卷裱起來,還不忘提醒兒子:“我是為了激勵你,讓你每天看到這個試卷的時候,就告訴自己,不可以放松,不可以松懈。”本以為自己的一片“苦心”,兒子怎么都能聽得進去,行動起來。不料兒子在沉重的學習期待下,壓得喘不過氣,結果越考越差,一看到學習就害怕、退縮。身為父母,大多都習慣用自己的方式推孩子一把,驅使孩子一直往前走、向上爬。可心理專家李雪卻說:“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靠外驅力支撐的人,能量難以持久,早晚會遭遇反噬。”深以為然。孩子頭幾年,或許推一推就能動,逼一逼就有成績出來。但長期以往,他總是受外力的驅動,慢慢會覺得不舒服、不自在,內心的壓力急速上升,分分鐘毀掉他的主動性和內驅力。主動給孩子拐棍,就別怪他跑不起來最近我監督學校的晚修,一走進教室,眼前的場景實在讓我意外:有的拿著書本蓋住眼睛,呼呼睡起了大覺;有的帶了兩部手機,一部放在手機袋里,一部藏在桌底下偷偷玩著王者榮耀;有的則是三兩成堆,湊在一起聊八卦,說著跟學習毫無關系的事情……問他們,沒有想看的書,或者想自學的內容嗎?他們一臉茫然地看著我:“學習太無聊了,也不知道看什么東西好。”每次聽到學生說這樣的話,就忍不住想,這些孩子好歹也是通過高考,過關斬將來到這里。可怎么活得如此沒目標和方向呢?直到看了俞敏洪老師的一段視頻,我徹底清楚問題的癥結了。俞老師的兒子,學習不如姐姐好,成績一直處在班上中等水平。剛開始他特別掙扎,一直想,要不要給兒子請大量的輔導老師,天天給他輔導,把成績頂上去。可后來轉念一想,覺得這么做始終不妥。給兒子請大量的輔導老師,相當于給兒子兩根拐棍。要萬一他上大學,這些拐棍全拿掉,他沒有能力支撐自己怎么辦呢?哪怕最終真靠“拐棍”把兒子弄進世界名牌大學,可兒子學習跟不上,最后神經崩潰怎么辦呢?其實俞老師的擔心、反問,不無道理。因為類似的悲劇,比比皆是。兒童精神科醫生吳琪接觸大量“問題孩子”后發現:很多聽父母的話拼命刷題、上各種補習班,被過度開發的孩子,到頭來,沒有辦法養成自我探索的習慣。一到高年級,沒辦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節奏,很容易感到天塌了,最后抑郁、焦慮,爆發各種心理疾病。每一個被父母指揮著的孩子,大概率很難活出自我。因為父母管他的讀書、寫作業、學習,見縫插針干涉他的一舉一動。結果,沒有大腦發揮作用的機會,全是父母的“你要這樣”、“你得這么做”。慢慢地,孩子的大腦就停止思考,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外界的壓力激素,完全沒有動力自我成長。更別說在父母的期待下,有心力督促自己持續提升,努力成才。好的教育,需要有“呼吸感”說回俞敏洪老師的兒子。在父母不干預、不插手的情況下,雖然他只是上了一所普通大學。但獨自面對未來世界的壓力,他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開始努力起來,成績變得越來越好。由此,俞老師得出一個結論:教育孩子,得給他空間,給他機會自我學習和成長。這就好比,不要總想著給孩子穿一身緊身衣,他想干什么都不自在。而是換上一件透氣的、寬松的衣服,這樣他才喘得過氣,有自然地呼吸,想跑多遠就跑多遠。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究竟該如何給孩子自由空間,讓他高效成長呢?我給出3個小建議,供大家參考:1、和孩子提前做好規劃,確定他跳一跳就能夠到的目標。父母不做孩子的掌舵手,但可以做導航員。畢竟是過來人,總有一些經驗值得提醒孩子,避免孩子因為沒有方向做各種無用功。如果是學習,跟孩子溝通探討,目前哪些方面比較薄弱、需要提升,或者了解下孩子有什么目標、想法。然后大家有商有量地制定學習計劃,旨在幫助孩子可以跟得上進度,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這里要注意,父母不做一言堂,只負責分享孩子可能考慮不到的地方,至于怎么學,如何學,優先聽孩子的意見。畢竟孩子才是學習的第一責任人,要給他做主的機會。2、挖掘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他有學習的干勁。有人問過梁啟超:“你的人生觀,拿什么做根底?”他是這么說的,“以趣味為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不要小看興趣愛好對孩子的影響和作用。當一個孩子擁有除學習以外,感興趣的事物,他會覺得生活豐富多樣、精彩紛呈。一旦他有機會接觸到自己喜歡的,內驅力也會被大大地喚醒,無需外力,他自然會想辦法去研究、探索、深耕。而這份內驅力,恰恰就會激發他的求知欲,點燃他的學習動力。一個體驗過學習滋味的孩子,終究會把能力遷移到更有難度的事情上,驅使自己進步、成長。3、放下焦慮,擺正心態,做一個遠遠的守望者。家庭教育專家安心在書中寫道:“能滋養彼此關系的,應該是愛而非期待。最后的愛是帶著尊重,允許對方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我們所期待的樣子。”要有意識,孩子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父母期待和干預再多,也無法替代他走剩下的人生路。既然孩子18歲后,就要獨自闖蕩生活,其余的,譬如考試多少分,上什么學校,是孩子的造化,他得為此負責。相信孩子本有的智慧,哪怕遇到困難、挫折,他都有能力自我修復、自我調整。父母能做的,唯有在他人格的塑造、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給出智慧的指導和點撥;在他需要援手的時候,提供幫助。做遠遠的守望者,真誠、熱切地關心孩子,同時給他自由,他才有信心和動力遠走高飛。作家畢淑敏在一次采訪中,表達這樣的觀點:“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有完整的體驗。我們做父母的,要滿腔熱情地去肯定小孩子。讓他去探索世界、允許他失敗、允許他的種種不完美,并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贊美與支持。”不管孩子此時此刻,是乖巧、叛逆,是上進、落后,還是滿滿干勁、躊躇不前。沒關系,只要我們真心關懷他、用心引導他、耐心陪伴他。相信終有一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以5倍、10倍、100倍的速度不斷往前沖刺。到那時,他必定越活越有憧憬,有更多底氣去實現心中繪制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