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反傾銷大棒會否砸向中國電動汽車?
分類: 最新資訊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fā)布 : 07-12
閱讀 :179
法國施壓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采取反傾銷措施,德國的反應相對保守。歐盟汽車產業(yè)開始感受到中國電動汽車的壓迫感。正在蓬勃興起的中國汽車出海顯然正成為影響中西經貿格局的新領域,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不再是單向消費世界的汽車產能正開始反向輸出,它將引發(fā)一系列漣漪效應。文丨智駕網 黃華丹在中國汽車出海成為2023年的關鍵詞之際,歐盟將對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采取反傾銷調查的消息一石激浪。這一消息是真是假,有多大可能會成為歐盟的產業(yè)政策付諸實施引發(fā)關注。智駕網對這一消息來源與進展進行了調查。關于這一消息最權威的報道來自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其報道稱,法國正在向歐盟施壓,要求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調查,目標是確認中國是否通過不正當的補貼政策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在歐盟銷售電動汽車。同樣來自Politico的報道稱,由Denis Redonnet領導的歐盟委員會貿易防御部門目前正在討論是否發(fā)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以允許歐盟征收額外的關稅或采取相應限制措施。被問及此次調查時,內部市場專員Thierry Breton表示:“我非常贊成盡快對電動汽車展開傾銷調查,”并補充稱,“ 進口的快速增加已經成為歐盟工業(yè)面臨的問題。”其中一名高級官員表示,第一批調查將于7月12日公布,而另外兩名官員則沒有確認具體日期。后續(xù)有報道稱6月29-30日的歐盟峰會可能會對此議題進行討論,但目前并未有直接的相關報道。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峰會后發(fā)表的演講中提及對中國的態(tài)度,稱歐盟的態(tài)度是去風險,而非脫鉤。經濟上的去風險指的是減少歐盟在雙方經濟關系中的脆弱性。首先是需要轉變目前歐盟與中國已接近4000億歐元的貿易逆差。其次,馮德萊爾表示,歐盟的企業(yè)面臨著不公平的待遇,與中國企業(yè)在歐盟受益的公平競爭環(huán)境相反,歐盟希望中歐經貿高層對話能有助于解決該問題。第三是歐盟對關鍵原材料和稀土的高度依賴性。對于歐盟是否在就中國產電動汽車進行雙反調查,其中并未明確提及。Politico的報道稱,歐盟委員會發(fā)言人表示,布魯塞爾對未來的任何調查“不予置評”。01.中國汽車出口猛增目前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僅收取10%的關稅。中國對歐洲進口汽車征收的關稅為15%-25%。而美國則早在特朗普時代便已對中國進口汽車征收27.5%的關稅,拜登政府更是推出《通脹削減法案》,通過對在北美生產的電動車和電池提供補貼,為美國本土品牌提供貿易保護。相較之下,當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政策非常友好。也因此,即便中國電動汽車在海外售價普遍高于國內售價,在歐洲市場上,中國電動汽車依然有著明顯的價格優(yōu)勢。從整體來看,歐洲已成為中國汽車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對歐汽車出口量占中國整車出口總量的比重從2018年的6%升至39%,而中國對亞洲、南美洲、非洲出口量的占比則在下滑。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2年在歐銷售的電動汽車有16%是從中國進口。而其中,比利時成為中國電動汽車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根據施密特汽車研究公司(SAR) 的預測,假設部分中國品牌在歐洲建廠,到2030年,中國純電動汽車在西歐的銷量將達到120萬輛。2023年銷量將達到36萬輛,占比3.4%,以上汽名爵品牌為主,比亞迪品牌較少。到2024年,這一數字將增至61萬輛(5%),比亞迪和名爵將成為領先品牌。不過,據界面新聞報道,2022年中國出口歐盟的電動汽車多為在中國生產的美系及歐系汽車,包括特斯拉、寶馬等。中國本土品牌汽車僅占四成。2022年,僅特斯拉中國就出口了30萬輛電動汽車,且多數銷往歐洲市場。德國保險公司安聯旗下Allianz Trade 5月份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30年,中國的純電動汽車每年將給歐洲汽車制造商造成70億歐元的利潤損失,除非歐盟采取行動。這份報告也刺激了歐盟內部的不安。汽車工業(yè)是歐洲最大的產業(yè)和雇主,占制造業(yè)活動的10%。而標準普爾數據顯示,中國的汽車出口量仍然很小,僅占去年歐洲汽車銷量的3.5%左右。但綠色非政府組織“交通與環(huán)境”預計,到2025年,中國企業(yè)將占據全電動汽車市場9%至18%的份額。中國汽車的整體出口數據也在大幅增長,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達到311.1萬輛,同比增長54.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0%。2023年一季度,中國正式超過日本成為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同時,中國在動力電池領域也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數據顯示,中國控制著全球約76%的電池產能,同時中國在電池原材料上也有明顯優(yōu)勢。中國在動力電池制造上的優(yōu)勢可為整車帶來約20%的價格優(yōu)勢。但德國汽車研究中心主任Ferdinand Dudenhoeffer教授認為,從長遠來看,保護主義措施并不可取。他認為,中國市場的新車數量超過2000萬輛,而歐盟接近1500萬輛,如果歐盟對中國采取雙反政策,則很可能會因為約僅占5%的中國出口車輛而使得歐洲的汽車制造商失去整個巨大的中國市場。同時,他也認為對中國采取保護主義行動將適得其反,因為現在中國在純電動技術上處于領先位置。02.德法態(tài)度分歧這恰恰也體現了歐洲內部的兩種態(tài)度,法國希望對中國電車采取措施,而德國則怕會招致中國的對等報復。法國從車企到政府層面的態(tài)度都是希望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采取調查,進而對中國出口歐盟的電動汽車增收關稅。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去年五月的一次演講中表示,歐盟不應允許中國扼殺其一個大型產業(yè)。馬克龍表示:“我們絕不能在電動汽車市場重蹈我們在光伏領域犯下的錯誤,我們在光伏領域造成了對中國工業(yè)的依賴,并使其制造商繁榮起來。”而近日,法國經濟部的一名官員也表示,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的想法“符合我們的立場,不幼稚,公平競爭”。促使法國采取此立場的原因很簡單,法國汽車制造商對本土市場的依賴性很強,如果歐盟內部的市場遭中國車企的直接競爭,將對其汽車制造產業(yè)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同時對法國經濟也會產生巨大影響。而法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包括Stellantis,雷諾等品牌,在中國的存在感都很弱,即便真的會失去中國市場,對法國品牌來說也是可以承受的后果。但德國不同。中國市場對德國汽車品牌來說至關重要。包括奔馳、寶馬、大眾都專門制定了中國戰(zhàn)略。以大眾為例,中國市場銷量占比超過其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規(guī)模僅次于歐洲本土市場。2022年,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銷量318萬輛,超過2022年中國出口車輛總額。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其損失可想而知。因此,德國官員的警告是,如果歐盟對中國采取行動,可能招致對等報復,進而損害歐盟對華出口,以及大量在華投資歐洲企業(yè)的利益。但德國人并非沒有擔憂。來自中國多個品牌的出口也對德國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沖擊。Allianz Trade的報告同樣另德國人不安。而德國國家統計局 5月份的數據顯示,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的進口量占今年一季度德國電動汽車進口總量的28%,是2022年同期的三倍。包括蔚來、比亞迪、長城等品牌均已進入德國市場,并可能蠶食德國本土汽車制造商在大眾市場和高端市場的份額,使德國汽車制造商面臨數十億歐元的損失。聯合國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數據顯示,德國是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歐洲的第三大目的地,排在比利時與英國之后。德國人同樣擔心中國電動汽車品牌的攻擊會傷害整個歐洲的汽車產業(yè)。尤其是歐盟已確定在2035年禁售燃油車(雖然還為e-Fuel混合燃料車留了一個口子)。歐盟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將與日俱增,但德國人的整體態(tài)度,從政府到企業(yè),都是采取謹慎態(tài)度。“(我們)寧愿不(限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國汽車高管表示,“這可能會給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帶來不良后果。如果確實有限制措施,中方不會坐視不理。”03.尾聲歐盟是否將對中國電動汽車采取反傾銷措施?巴黎雅克·德洛爾研究所(Jacques Delors Institute)的貿易專家埃爾維爾·法布里認為,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傾銷調查很有可能成功。“委員會很可能很快就會獲得有效實施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所需的所有信息,而且我們有太陽能電池板的先例,”她說,并預測這一次事情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不同的國家會更加團結。但歐盟的態(tài)度似乎并沒有這樣激烈。2012年和2013年,歐盟對中國光伏產業(yè)采取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時,中國與歐盟一度陷入貿易戰(zhàn)的邊緣,這對雙方都不是好的回憶。而馮德萊爾的發(fā)言,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也是希望通過高層對話來協調雙方在貿易和競爭上可能存在的分歧。不過,據Politico的報道,最早歐盟可能于7月12日公布首批調查。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yè)來說,是否在后續(xù)出口歐盟時需要面對新一輪的關卡,暫時仍是未知數。但可以確認的是,歐洲確實已經感受到來自中國電動汽車產業(yè)的壓迫感,而我國的電動汽車產業(yè)政策是否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已因應這種變化需要引起決策層的關注。【關注智能汽車,關注智駕網視頻號】合作or新聞線索提供,聯系郵箱:editor@auto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