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要你陪他下樓去踢球;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還不干,又要搶你手中的筆……”和一些已為人父母的朋友交流時記者發現,許多孩子都有類似的“纏人”行為難免讓父母惱火,尤其是正在忙活的時候;而且,這些父母不只是嫌孩子打擾了自己工作,更擔心的是孩子獨立性太差,將來難以適應社會生活。記者就此采訪了石家莊市第一中學心理咨詢室趙麗穎老師。
趙老師表示,其實,孩子纏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
第一,可能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僅僅是因為肚子餓的原因,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于同樣的道理,要東西、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引起家長的注意,需要感情交流。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干的時候,孩子不會磨人,當他東張西望不知做什么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第二,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于嬌生慣養,樣樣都被父母安排停當,會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如果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就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種發泄。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第三,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孩子一般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后滿足自己的要求。
纏人現象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于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做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干這干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此外,同樣是“纏人”的行為,也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首先,要使孩子不纏人,自己先不要在情感上過分“依賴”孩子。這一點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時候為孩子纏住自己不放而叫苦。但仔細想想,當你和孩子一樣閑得沒事的時候,你是否主動先“招惹”孩子纏著你不放呢?這反映出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依賴也很強。如果是這樣,孩子纏人的情況就比較難改了,因為親子雙方都缺乏感情獨立。
其次,如果孩子是缺乏與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獨而纏人,需要父母從兩方面去做。一是注意安排出時間與子女講話,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導孩子學會自己學習、游戲,逐步使孩子感情獨立。如果孩子是因為要得到好處而纏人,就要分情況來看,該滿足的一定要滿足,不該同意的要堅決制止。
下一篇:規則從自由和尊重中走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做“好奇寶寶”的聰明媽咪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