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與其抱怨……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女兒八歲半,我的丈夫不久前剛剛創辦了一個叫做“父親參與促進中心”的機構。這個機構很特別,呼吁爸爸們要平衡好工作和親子生活的關系,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之中。
有趣的是,與爸爸們相比,媽媽們對這個機構更感興趣。
很多媽媽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抱怨自己的丈夫把教養孩子的事情全部推給自己,或者抱怨自己的丈夫根本不懂得該怎樣和孩子相處,有的媽媽甚至嚴詞批判自己的丈夫“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類似的抱怨,絕大多數的媽媽都有,或者曾經有過。
我們可能從抱怨丈夫不幫自己帶孩子開始,然后抱怨他不肯接受新觀點、新理念,進而抱怨他在外面號稱忙了半天也沒掙回幾個錢來,之后又開始抱怨他寧肯窩在沙發里看無聊的網絡小說卻不愿意陪孩子練琴,最后會抱怨整個社會對已婚已育而且還在職的女性的種種不公……抱怨到最后,我們發現,這根本就是個社會問題嘛,我怎么能解決得了?
不如試著改變……
是的,作為一個最普通不過的人,我們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很難直接去改變社會。
而且,我們絕望地發現我們也不能改變身邊的這個人;甚至就連我們自己,也很難改變——啊不,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我們真的決定自己要改變的話,還是可以做得到的。
當你改變的時候,周圍的人也會發生變化,就如同“蝴蝶效應”一樣。我們和周遭的人和自然是相互聯結的。當我們給家里的花花草草澆水施肥,它們就會吸取到養分,甚而開出美麗的花朵;當你朝著對面走過來的人微笑致意,就算他不回應你,至少內心也有所感觸,說不定會給他帶來一整天的好心情。
改變,會給你和身邊的人帶來改變。
改變,從觀念開始……
爸爸參與積極與否,與媽媽有關!
“他總是加班、加班,整天見不到人,更別說跟我一起帶孩子了!”
“每天下班回來,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根本不和孩子一起玩兒!”
“跟孩子在一起也就三分鐘,而且就這三分鐘還心猿意馬,不能集中精神。三分鐘一到,人家的耐心也就沒了……”
“一點兒都不懂教育,滿腦子都是些老觀念,就想讓孩子服從他的權威。無論怎么跟他講先進的教養孩子理念,都聽不進去!”
……
他是孩子的爸爸,你很肯定他是愛孩子的,你也多次表達了希望他更多參與到教養孩子當中來的渴望。可是你總是感覺他做得還遠遠不夠,于是你不滿、焦慮,甚至憤怒。
面對這些媽媽,每當我們提到,讓爸爸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養孩子當中來,最切實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改變自己的時候,總會或多或少的引起一些媽媽的不滿,媽媽的不滿非常合理:“明明是他的事,需要改變的是他!憑什么要求我改變呢?”
我們先列舉出一些影響爸爸參與教養孩子的因素:
* 生理差異
* 社會的認可度和偏見
* 爸爸的工作情況
* 爸爸自身的意識和努力
* 家庭環境
* 媽媽的參與度
* 媽媽對爸爸參與的態度
* 夫妻關系
* 爸爸和媽媽的成長環境
我們可以看到,在諸多因素中,有些是我們很難左右的。但讓人意外的是,很多因素都與媽媽有關。原來影響爸爸參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我們自己!要想讓爸爸參與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是媽媽要發揮作用。這比起爸爸自身的關心和努力,以及改變社會偏見等還要重要得多。
改變,于生活的細微處……
即使我們接受了“影響爸爸參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我們自己”的這個觀點,還是很難接受自己先改變——憑什么要求我先改變呢?
改變的發生有個前提,就是因為感覺到痛苦和不平衡,從而認識到有改變的需要。所以說,沒有“憑什么要求我先改變”的問題,改變是一種自主的選擇,是你的決定。即使你已經感覺到了痛苦和不平衡,你仍然可以選擇繼續目前的狀態,而不去選擇改變。
所以,如果你決定了要改變,就請放下“憑什么”的模式。沒有憑什么,什么也不憑,因為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調整你的期待
其實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以對出生嬰兒的感覺為例,對于媽媽來說,在寶寶出生前,我們已經孕育了十個月,在這十個月當中寶寶一直和我們在一起,和我們是一體的,是我們的一部分;而最終寶寶經由我們的產道來到這個世界上,吸吮我們乳汁長大。媽媽和孩子之間有著天然聯結的情感。這不但是情感上的聯結,也是因為生完孩子的媽媽,大腦內控制人體本能的功能區會分泌大量與教養孩子有關的激素,使我們的身心能很快進入教養孩子模式,很自然地把新生命擁入懷中。這就是所謂的母性本能。
相反,爸爸所體會到的對孩子責任感來自大腦皮層控制的理性部分。對于爸爸來說,孩子更像是一個小小的“外來人”。雖然他從理智上來講很清楚這是自己的孩子,但他沒有媽媽和孩子間的那種一體感、聯結感。大多數爸爸和孩子間的感情是需要“培養”的。
所以,當我們理直氣壯地認為“教養孩子不應該是媽媽一個人的事”、“他說不會做就是一種借口”、“他根本就不感興趣”的時候,別忘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養育孩子確實是媽媽的天職。我們的生理決定了我們就是比爸爸更能夠自然而然、得心應手地養育我們的孩子。這是老天賦予我們的使命。而爸爸需要在接受教養孩子相關的教育后,才能做出適合教養孩子的行為。
雖然我們很希望爸爸更加積極參與到教養孩子當中來,但要知道爸爸和媽媽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很大不同,在教養孩子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有很大差異,要求爸爸和媽媽以同等程度和同樣方式參與教養孩子是不合理的。
簡化家庭結構,不做“全能媽媽”
不少爸爸都有這樣的感觸——
“我老婆是全能媽媽,太能干了,一個人全都搞定了,不用我管!”
“我們家有那么多人呢,我老婆、我岳母、我媽、保姆……個個都搶著干,哪輪得上我呢?”
很多媽媽從一開始就在充當“完美媽媽”這個“主角”,并且還找了很多“配角”,爸爸呢,基本上就是一個“友情贊助”。
女人們的大包大攬,常常會使爸爸們覺得養育孩子是“別人的事”。即使開始時想要為孩子做點什么的爸爸,碰到了這種情況也會打退堂鼓。
其實養育孩子,原本就是爸爸和媽媽兩個人的事情。當然,很多媽媽由于在上班,需要有人個幫忙。但是這個幫手的首選是爸爸,而不是別人。即使請了阿姨,下班回到家之后,阿姨的工作的重心就應該轉向家務,孩子的事情就要交給爸爸媽媽——玩耍、洗浴、睡前故事、起夜、喂奶……直到第二天早上兩個人都上班出門,再把孩子交到阿姨手中。
在這個過程中,更需注意的是,我們不要當“全能媽媽”,要給爸爸更多的機會。也許爸爸做起這些事情來的確沒有媽媽那么得心應手,但沒有關系,可以從爸爸拿手的項目開始放手,比如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者講睡前故事。剩下的事情由媽媽來承擔。
這樣做,既能保證爸爸和媽媽都能擁有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又能保證爸爸和媽媽都能擁有自己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內心不會產生混亂,會知道阿姨只是在爸爸媽媽上班時臨時替代他們的人,而這個家的主角仍然是爸爸媽媽和自己,感受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
覺察和接納負面情緒
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爸爸的長期不參與,媽媽積累了很多不滿和埋怨,甚至已經發展為影響夫妻關系的重大問題,只要談到這個問題就很容易發展為爭吵和相互指責。這時往往媽媽會很失望,甚至認為爸爸根本不愛孩子,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假設你們的孩子現在五歲。晚飯后,你正在刷碗,孩子叫你陪他一起玩兒。爸爸在上網。你希望爸爸陪孩子玩兒,自己把廚房收拾利索。但他遲遲不動,孩子也不耐煩了。這時候你很可能會有這樣的負面情緒:
委屈——為什么家務、孩子都要我管,你卻在上網玩游戲?!
焦慮——家務也不能專心做好,又不能專心陪孩子……我很失敗。
煩躁——孩子又在哭鬧了!
憤怒——你就是永遠都不管孩子!好像都是我一個人的事!我受夠了這種生活!
你被自己的情緒控制著,根本就沒想應該怎樣去解決目前的這個問題。那當你把這種情緒發泄出來了,那么爸爸可能會有這樣的負面情緒:
委屈——本來我想馬上就結束這一局陪孩子的,可你就是這么不容人,馬上就歇斯底里起來!
焦慮——我總是不能讓你滿意……我很失敗。
煩躁——小的哭大的叫!還不如不回家吃晚飯!
憤怒——你不給我調整和喘息的機會,我受夠了這種生活!
每個人都有各種負面情緒,而處理負面情緒的前提是,首先對情緒有所覺察。假設兩個人都沒有覺察,被情緒控制著,進而開始相互指責,事后你會發現你們完全忽略了當時的情境——其實是孩子希望有人陪伴和關注。
而當你覺察并接納自己和對方的情緒,也就能夠看到當時的情境,問題變得簡單化了:你完全可以先把洗碗的事放下,陪孩子玩兒一小會兒,他就滿足了,那么到時候再來洗碗。或者可以和孩子解釋一下,媽媽很快就洗完,你稍微等一會兒?要么干脆告訴孩子,如果你能幫媽媽洗碗,媽媽就能很快洗碗,然后我們一起玩兒。至于說爸爸,他可能真的很累了,需要休息。那就讓他休息一會兒吧。你和孩子玩兒得開心的時候,說不定他會被你們吸引過來!
放下情緒,是特別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生的功課。這個過程,就像剝洋蔥,只有當你剝下了情緒的外衣,你才會發現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期待是什么,渴望是什么。
你真的是對老公不能積極參與教養孩子不滿嗎?還是對老公對你的態度不滿,希望他更關注你?甚至你可能會發現其實你是對你婆婆不滿?更有可能是你對自己不滿?你會對自己的內在有很多新的發現。
而當你真的放下這些情緒,不再抱怨、指責或者自憐,當你自己有一個正向的心態,你會發現爸爸可能也逐漸地平和了,開始對你和孩子的活動感興趣了。因為別忘了,我們和周遭的人和自然是相互聯結的,你不同的應對方式,一定會引起不同的反應。
相信,接納,學會放手
如果你能做到剛才講到的這幾點:調整期待、放棄做完美媽媽、覺察并接納負面情緒,那你們就已經超越了一個難關,有了一個特別好的新的開始,爸爸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和愿望參與到教養孩子當中來。
那是不是萬事大吉了呢?不是的。我們還需要相信、接納、放手。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相信你老公嗎?你能否相信,他能在生活上照顧好孩子?而且還能在精神上呵護好孩子?他能對孩子付出最大的耐心?獨自帶孩子出去不會把孩子弄丟?孩子生病了他能搞得定?可能很多媽媽都不相信。
但是仔細想一想,從客觀事實來說,在孩子這件事上,其實他只有兩件事是一定做不來的:生孩子和哺乳。其他事雖然他可能不太擅長,也可能和我們采取不同的方式,但一定能勝任。
所以我們這里說的“相信、接納、放手”,其實更多的是,放下自己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放下完美媽媽的自我認同,接納和你不同的爸爸。
“相信”
* 相信爸爸和你一樣愛孩子,只不過表達的方式可能不同
* 相信孩子像愛你一樣愛爸爸,只不過可能還沒有習慣爸爸的方式
* 相信你能做的事,爸爸也能做,只不過方法可能不同
* 相信爸爸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感受和收獲,而且很可能是在與你完全不同的領域
“接納”
* 不將自己的理念強加于爸爸,接納爸爸不同的觀點和方式
* 當爸爸和孩子相處時,即使你不贊同他的方式,也不要打斷他,事后再交流
“放手”
* 覺察自己,到底是不能放手還是不想放手?
* 沒有什么事是非你不可的
* 放手,就是給爸爸創造參與的機會
* 從爸爸擅長的領域開始放手,從你不太擔心的事情開始放手
鼓勵和感恩
當你看到爸爸的努力和變化,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別忘了肯定、鼓勵和感謝。
我們可能都知道,鼓勵孩子的時候不能空泛,只說“你太棒了”,最好也不要評論“真是好孩子”,而需要描述,比如“謝謝你幫媽媽洗碗,你看這些碗上面的臟東西都洗掉了,而且比我平時一個人洗節約了一半的時間!”
對爸爸也一樣——“你陪孩子這么久,看他多開心吶!我也有時間干點兒自己的事兒了。”更要注意的是,不要比較,不要用“可是”、“不過”——“你陪孩子這么久,看他多開心吶!不過我看誰誰家的爸爸還和孩子一起踢球呢!”有了比較、不過、可是,就不再是真正的鼓勵和肯定了,很容易變成變相的指責。
鼓勵會給爸爸帶來信心,進而樂于嘗試與孩子更多地接觸,慢慢地更加熟悉與孩子在一起的方式,感受到成就感和樂趣,從而與孩子更加親密。
改變,會帶來更溫暖的改變
這些改變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當改變發生,意味著過去的模式被打破,建立起一種新的規則。這是一個從熟悉到未知的過程,包含著不安、焦慮和恐懼,甚至引起混亂。無論是你自己、爸爸還是孩子,都面臨著一種新的局面,或者其中還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
假設你迄今為止從未嘗試將粉嫩的寶寶交給爸爸單獨照料,而現在你決定嘗試一次。這時你是否會內心充滿不安和擔心呢?更不用說爸爸和寶寶有多么不適應了。
這個過程很可能是艱難的,而且也很可能是漫長的。因為脫離自己熟悉的狀態很辛苦,即使我們內心知道熟悉的未必的功能良好的,但熟悉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卻是舒適的。為此我們會常常想到放棄,回到自己的舒適區。
這種時刻,需要的是懷抱著希望,堅持不斷地練習。要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改變是你自己的選擇。而“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部分。你希望自己的家庭是怎樣的模式,就嘗試著向著那個方向調整自己。而堅持不斷的練習是讓自己和他人不斷熟悉的過程。
別忘了,我們和周遭的一切都是相互聯結的,而身邊的親人更是與我們聯結最緊密的。當某種改變發生在你身上,他們一定能夠接收到。他們可能會好奇,或欣喜,或不適應,或反抗……無論如何,新的模式已經開始建立了。
總有一天,你會收到改變帶給你的禮物。其實,從你決定改變的那一刻開始,你就已經在收到禮物了,那是一種新的體驗,和新的可能性。接受這份生命的禮物吧。
下一篇:孩子的“不安”你懂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這些“壞習慣”不必糾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