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成年人若不慎發生脫臼都會疼痛難忍,何況脆弱的小寶寶?然而,因為骨骼發育尚不完全,寶寶很容易脫臼,尤其在明媚春光時節,寶寶穿得少了,戶外活動多了,更易發生脫臼,所以,需提防寶寶脫臼。
什么是脫臼
脫臼,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關節脫位”,主要是指關節頭從關節囊中滑出,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關節無法正常活動。寶寶最容易發生脫臼的關節是肘關節和肩關節。
如何發現寶寶脫臼了
一般來說,脫臼經常發生在1-4歲的寶寶身上。如果寶寶反復多次發生脫臼,還很容易形成習慣性脫臼。寶寶的小胳膊看似結實,其實,在爸爸媽媽牽著寶寶的小手走路時;給寶寶穿衣服時;寶寶自己玩耍時,如果胳膊猛然受到牽拉,都有可能出現關節脫臼的現象。這時,大一些的寶寶會哭喊著說出被牽拉的胳膊疼;如果是小寶寶,可能會突然啼哭不止。
但是,在有些時候,由于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夠完善,疼痛反應遲緩,有些寶寶在發生了脫臼后,往往哭幾聲后就會安靜下來。爸爸媽媽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仔細觀察,來初步判斷寶寶是否脫臼了:
在可能發生脫臼的部位,肢體的活動會受到限制。例如,寶寶肘關節脫臼時,胳膊不能抬舉、取玩具,不能自由活動。
觸碰可能發生脫臼的部位時,寶寶會因為疼痛而出現劇烈反應。
因為脫臼部位肢體的形態位置可能會發生變化移動,所以寶寶可能會出現肢體縮短或者延長、關節處明顯畸形等癥狀。
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簡單測試一下:爸爸媽媽把玩具放在寶寶眼前讓他伸手抓,如果寶寶的手能舉過頭頂,就說明寶寶的胳膊沒有發生脫臼。反之,如果一直避免使用手臂,或者即使使用了也無法抬高,那么就很有可能是發生脫臼了。
寶寶容易脫臼的原因
寶寶之所以容易發生脫臼,歸納起來,原因可能會有以下幾種:
身體發育尚不完全。嬰幼兒的關節、韌帶和肌肉都在發育階段,關節腔也比較淺,肘關節囊和韌帶等都比較松弛、薄弱,穩定性和保護性都比較差。
大運動能力還沒有發育協調。當爸爸媽媽牽拉不當、寶寶受到外傷或者較強的暴力等時,都容易造成關節脫臼。
脫臼還與寶寶缺鈣等營養不良問題也有著一定的關系。
很多寶寶都喜歡爸爸拽著他的胳膊起飛、降落,其實像這樣的一類游戲很容易使寶寶的肢體某個部分受力過度,而且這時肩關節的活動度大,常常會導致寶寶肩關節脫臼。寶寶在發生了脫臼以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處理,可能會使關節不同程度喪失功能,嚴重時還可能會合并血管、神經等的損傷。
脫臼的治療
發生脫臼后,寶寶會自己選擇一個感覺舒服的姿勢以減輕疼痛。爸爸媽媽盡量不要觸碰患處,迅速送寶寶去醫院。經驗豐富的醫生,使用適當的牽引力量,能夠很快將脫臼的關節復位。關節復位時,可以聽到清脆的輕微彈響聲或者手指有彈跳感。
還有些寶寶脫臼后,沒能得到及時的治療。脫臼超過24小時或者有反復脫臼史,患處局部可能會有腫脹現象,復位時彈響聲或者手指的彈跳感經常不明顯。復位后,即使關節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受傷的韌帶或者周圍的組織也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恢復。寶寶的疼痛感也不一定立刻消失,關節有可能在幾周的時間內都不可以活動。但是,其他癥狀大多能夠立刻得到緩解。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會考慮使用三角巾等將寶寶肘部固定在直角位置,恢復一段時間后即可。
脫臼后的護理
關節脫臼的部位會壓迫神經,這時,稍微動一下拉長的韌帶以及肌肉,就會非常疼。所以,在寶寶脫臼之后,爸爸媽媽不必驚慌失措,首先要好好安慰寶寶;固定脫臼的部位后,盡快送寶寶到醫院治療。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注意不要隨意移動患肢,以避免移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對寶寶造成的二次傷害。
如果在脫臼后的幾個小時內不能讓關節恢復原狀,患處周圍的組織腫脹,復原就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發生脫臼后,爸爸媽媽及時把寶寶送到醫院是關鍵。
預防習慣性脫臼
寶寶發生的脫臼具有反復性和習慣性,發生一次后很容易反復發生。關節復位后,爸爸媽媽應該多加注意,加強預防寶寶:
不要用力牽拉寶寶的胳膊,特別是比較胖的寶寶。
穿脫衣時,動作要輕柔,以免脫臼再次發生而形成習慣性的脫臼。
還要注意加強寶寶的營養。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的韌帶會變得更加結實,骨骼也會更加強壯,脫臼也就很少再會發生了。
下一篇:巧用藥物,防治兒童流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感冒發燒的中醫療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