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嬰幼兒6種常見發燒性疾病
只要孩子一發燒,父母就慌了手腳,生怕“燒”出問題,其實,發燒本身并不可怕,而是要注意為什么會發燒,找出原因,對癥下藥,相信孩子很快就能活蹦亂跳了!
導致發燒的2大類疾病
1.呼吸道感染
嬰幼兒常見的發燒性疾病很多,最常發生的是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哮喘、急性鼻炎等)及下呼吸道感染(如急性細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及肺炎等)。這些疾病的致病原大部分為病毒感染,例如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少部分是細菌(如肺炎鏈球菌、B型流行性嗜血桿菌等)感染。
2.傳染性疾病
寶寶患有各種傳染性疾病時,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體溫升高。傳染病有很多,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疾病流行,一般來說,冬春季常見的為呼吸道傳染病,夏秋季常見的為蟲媒傳染病和腸道傳染病。
每種疾病都有其病程,大部分的病毒感染(例如感冒)從發病到結束約7~10天的時間(若有并發癥發生則不在此時期之內)。生病過程中發燒會反復出現,體溫起起伏伏,如果寶寶精神活力正常,兩次發燒的間隔愈來愈久,最高溫度一次比一次低,這表示病情可能正在改善。
嬰幼兒常見6種發燒性疾病
1.急性中耳炎
病癥表現
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小寶寶由于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于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還常伴有發熱、畏寒、嘔吐及腹瀉等癥狀。
治療要點
一般會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必要時會施行鼻腔或鼻咽腔分泌物抽吸術。治療48~72小時后,若耳痛或發燒的狀況并未改善,醫生一般會考慮更換抗生素。
積極預防
寶寶患中耳炎往往和喂奶姿勢不正確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就讓寶寶平臥喂奶,或人工喂養時喂奶過多、過急,使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或奶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導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媽媽需要注意自己的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嬰幼兒來喂,人工喂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居家護理
寶寶感冒后鼻腔分泌物較多時,不要捏住兩側鼻孔擤鼻涕,正確的方法是壓住一側鼻孔擤鼻涕,然后換另外一側。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發急性中耳炎。
2.乙腦
乙腦是夏季最兇險的一種傳染病,病原體是一種嗜神經性病毒,通過蚊蟲叮咬吸血傳播,流行于6~10月份,集中于7、8、9這3個月,2~6歲發病率最高。
病癥表現
高燒,這是乙腦必有的表現,體溫高達39~40℃以上,輕者持續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達數周。熱度越高,熱程越長則病情越重。另外,還有頭痛、嘔吐、嗜睡或昏迷、驚厥。
治療要點
無特效療法,主要針對高燒、抽風、呼吸衰竭等3大癥狀,采用中西醫綜合方法治療,如退燒,使用鎮靜藥控制抽風,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以及投用呼吸興奮劑(如洛貝林、可拉明),幫助寶寶度過難關。
積極預防
1.接種乙腦疫苗。
2.滅蚊、防蚊,如使用電熱蚊香、蚊帳等。
3.菌痢
菌痢全稱細菌性痢疾,小兒夏季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罪魁禍首為痢疾桿菌,可通過污染食物與水,由口而侵入腸道。
病癥表現
寶寶會有發燒、嘔吐、腹痛、腹瀉、拉膿血便等表現,若出現臉色發白、頻繁抽風、昏迷、休克,則屬于菌痢中的特殊類型——中毒型菌痢。多見于時體格健壯、營養情況較好的2~6歲的孩子,這是因為孩子的機體對細菌毒素產生了異常強烈的反應,引起急性微循環障礙所致。
治療要點
1.選用有效的抗生素,最好兩種抗生素聯用。
2.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
3.補足水分,防止脫水。
居家護理
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寶寶的食物要新鮮,飯前便后洗手,食具按時煮沸消毒。
4.皰疹性咽喉炎
皰疹性咽喉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每年的夏季流行,主要是一種稱為柯薩奇A群的病毒所導致,主要侵犯2~4歲的幼兒。整個病程持續約4~5天,無并發癥,可以說是“有驚無險”。
病癥表現
1.高燒,體溫可達39℃左右。大多數患兒體溫持續2~3天后方才下降,少數僅維持1天就降至正常,部分患兒在發燒的初期可發生抽搐。
2.嘔吐。
3.咽部疼痛,患兒不愿進食,甚至連牛奶也不想喝。
4.咽喉深處上方兩側可見許多小水皰,水皰破裂后變成米粒大小的紅色圓點。
治療要點
沒有特效藥,主要是對癥處置,如選擇抗病毒藥物,用物理或藥物的方法退燒,防止高熱驚厥等,一般1周左右痊愈。
5.咽結合膜熱
咽結合膜熱與皰疹性咽喉炎一樣流行于夏季,致病兇犯是腺病毒3型或7型。與秋冬季上呼吸道感染不同的是,咽結合膜熱以發燒、咽炎、結膜炎為特征,沒有一般的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感冒癥狀。
病癥表現
高燒、咽痛,咽部充血,可見白色點塊狀分泌物,周邊無紅暈,易于剝離。眼部刺痛、發紅,球結膜出血。部分患兒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頸及耳后淋巴結增大,病程為1~2周。
治療要點
1.抗病毒治療,使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也可口服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成藥如清熱解毒口服液、板藍根顆粒等。
2.繼發細菌感染者需要選用抗菌藥,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及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等。
居家護理
1.隔離患兒,避免交叉感染。
2.保證患兒休息,多喂水,供給豐富的維生素C,進食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不要吃過熱的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的疼痛。
3.體溫超過38℃可口服退燒藥,如撲熱息痛、布洛芬糖漿等,亦可用冷敷或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方法。如果患兒體溫持續在39℃以上,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發生高熱驚厥。
6.嬰幼兒急疹
病癥表現
嬰幼兒急疹又成嬰兒玫瑰疹,是人皰疹病毒6型導致的急性、熱性以及發疹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1歲以內的寶寶,如果沒有任何征兆就突然發起高燒來,過幾天退燒后身上出現玫瑰紅色的疹子,家長不用過于擔心,這是寶寶正在遭遇嬰幼兒急疹。
嬰幼兒急疹最典型的癥狀是起病急,高燒可達39~40℃,持續3~5天后自然驟降,精神也隨之好轉。最大的特點是熱退疹出,最早出現于頸部和軀干,很快遍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較多,1~2天內就會消退,不留下色素斑。患過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2次。
居家護理
1.生病時,要讓寶寶臥床休息,盡量少去戶外活動,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2.發燒時,要給寶寶多喝水,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等。如果寶寶體溫較高,并出現哭鬧不止、煩躁等情況,可以給予物理降溫。體溫超過38.5℃時,要給孩子服用退燒藥,以免發生高熱驚厥。
Tips 醫生叮嚀
如果孩子已經確診為嬰幼兒急疹,而且孩子的精神狀況比較好,家長就可放心在家里護理孩子,不必一趟一趟地往醫院跑。因為一旦患上嬰幼兒急疹,必須要經過幾天高燒、熱退疹出的階段,帶著患病的孩子反復跑醫院,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使病情復雜化。同時,也不要隨便給孩子服藥,以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加重病情。
文/余宗昆(兒科副主任醫師)
下一篇:小兒腸套疊的早期四大信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嬰幼兒經常發燒多因消化不良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