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秋季腹瀉,顧名思義是容易在秋季發生的腹瀉病,醫學上又稱為輪狀病毒性腹瀉,多見于3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6個月到2歲的兒童,有較強的傳染性。
秋季腹瀉雖然是一種兒童秋季的常見病,但是如果處理不善、醫治不及時,嚴重者甚至可因脫水或病毒性心肌炎等并發癥導致死亡。為了了解該病的發病原因、表現、治療及如何預防等,《養生周刊》記者采訪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門診部主任熊菀教授。
問:每到秋天,總會有許多腹瀉的小孩,比其他時候都多,特別是2歲以下的小孩,非常容易出現嘔吐、腹瀉的癥狀,這是什么原因呢?和季節有關系嗎?
熊菀:由于兒童個體的特殊性,如胃腸功能較弱、胃液及消化液相對較少、胃腸道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輪狀病毒,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是秋季腹瀉的流行季節,其中10~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
問:在哪些情況下,小孩容易患秋季腹瀉?
熊菀:在兩種情況下小孩容易患秋季腹瀉,一是6個月到2歲的兒童。因為小于6個月的小嬰兒,由于體內有母親的抗體保護,不易患秋季腹瀉,母乳喂養的小嬰兒,更少得秋季腹瀉;而大一點的兒童,消化道功能和免疫系統逐步完善成熟,也很少患秋季腹瀉,即使患病,病情也會輕很多,病程短。
二是因為輪狀病毒引發的秋季腹瀉,其有兩個傳播途徑:一是由糞到口,即直接或間接接觸患兒糞便后,將病毒由食物帶入口中;二是空氣傳播,即患兒糞便中的病毒擴散到空氣中,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如果接觸的人中有秋季腹瀉患者,或者到過人多的地方玩耍,就容易患秋季腹瀉。
問:感染輪狀病毒后,小孩會有一些什么表現?
熊菀:兒童感染輪狀病毒后,一般會出現以急性腸胃炎為主的臨床癥狀,即先有發熱、突然嘔吐,1-2天后出現腹痛和水樣腹瀉,大便多為黃綠色蛋花樣稀水便、白色米湯樣稀水便或排出完全不變形的吃進的食物,且有酸臭味。
如果嘔吐、腹瀉很嚴重的話,還會出現精神萎靡的癥狀,少部分患兒會出現輕-中度的發燒,如果是低齡的兒童,還可能會出現哭吵、黏人等現象。
如果發現患兒出現臉色不好、尿量明顯減少、手腳發冷、皮膚呈暗紅色花紋、汗多等癥狀,這時就可能因為病毒引發了嚴重脫水或病毒性心肌炎。
問:秋季腹瀉如此常見,那么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患上秋季腹瀉,應該怎么辦呢?
熊菀:如果患兒癥狀很輕(即每天嘔吐和腹瀉的次數分別在2次左右),可以口服補液鹽,預防糾正脫水,另外可以買腸道益生菌、保護腸黏膜和改善腸功能的藥物(如蒙脫石散)自行服用,并密切觀察病情發展。
如果病情加重,腹瀉嘔吐次數增加,就應該帶患兒去正規醫院化驗大便,醫生會根據患兒的情況進行治療和糾正脫水。
如果出現上面所說的孩子臉色不好、尿量明顯減少、手腳發冷、皮膚呈暗紅色花紋、汗多等癥狀,應該迅速到醫院進行病毒性心肌炎或重度脫水的檢查和搶救,千萬不能拖,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問:那么孩子腹瀉期間,家長應該怎么護理小孩呢?
熊菀:第一要注意飲食,不能禁食,應該堅持繼續喂養,如果因為生病導致患兒乳糖不耐受,建議家長換成不含乳糖的腹瀉奶粉,如果沒有乳糖不耐受的現象,可以繼續母乳或配方奶喂養。一歲以上的小孩還建議吃一些放了少量鹽的稀飯等流食。
第二是注意腹瀉期間暫時不要給小孩吃蔬菜水果。
第三是如果小孩嘔吐得非常嚴重,不要強迫進食,要適量的少吃多餐。
問:秋季腹瀉該如何預防?
熊菀:受輪狀病毒感染引發的秋季腹瀉其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傳染,在日常生活中要嚴防病從口入。讓孩子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不喝生水,不亂吃不潔或過夜食物,給嬰兒哺乳用的奶瓶、勺子等在喂前喂后進行煮沸消毒。家里每天要固定開窗通風,盡量不帶孩子去人多擁擠的地方。
目前,還沒有治療輪狀病毒感染的特效藥,預防以輪狀病毒感染為主的兒童秋季腹瀉,關鍵在于接種輪狀病毒疫苗。熊菀教授建議,家長可帶孩子到當地疾控機構進行輪狀病毒疫苗接種,能有效預防孩子感染輪狀病毒。
下一篇:手足口病九十月可能出現流行高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提醒:輪狀病毒提前一月高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