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先入為主
先入為主是我們經驗主義的產物。事先假定我們相親相愛的人在某種情況下會有什么反應,然后在這種假定的基礎上自己再采取相應的行動,是一種很省事的方法。你是否對某人說過這樣的話“我沒告訴你是怕你知道后會煩心”?結果你會驚訝地發現正因為你的這番好意并經常這樣做,這個人才很煩惱。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每次史蒂夫回家時,他的母親總要提醒他“不要忘了你的外套”,史蒂夫最后一次忘記外套是他八歲的時候,他母親認定在隨后的37年里,史蒂夫沒有什么長進。
如果海倫.凱勒只呆在家里,周圍的人替她做好一切,那么她的生命就是一種非常局限的生命。的確,她的家人都認為她受到如此大的傷害,她還可能自己做什么呢。但是,終于有另外一個人來到海倫身邊,她的看法與海倫的家人不一樣,從而給海倫帶來了發展的機會。
當人們先入為主時,他們就忘記了人類最美麗的一種特性,那就是每個人都有時時學習和變化的能力。先入為主提供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或警告:“昨天你是什么樣子,今天我只能允許你還是那個樣子。”這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挫折感,對于正在快速發展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著名心理學家B.F.斯 金納發現,老鼠不斷地根據本能和習慣來對周圍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但是人類是根據自己的信念對刺激做反應。當刺激傳到大腦并引起注意時,它經過了人的觀 念系統,據此產生一系列反應的可能性。大腦對這些可能性根據原有的觀念進行判斷,從而選出或創造出一種行為。同時,個體隨著行為的進程,也在不斷地改變著 原來的觀念。所以,同樣的刺激在不同的時間引起的反應是不同的,例如,有地方失火了,人們沖出來,有的人可能光著腳就從火苗上跑過,但是下次再遇到類似的 情況時,他們就可能學乖了,開始嘗試別的方法了。
如 果我們認識到別人是會成長、變化的,那么我們就會容忍別人的變化,并且容忍我們與他們之間關系的改變。在我們認定別人如何如何之前,我們最好先問自己一個 問題:“如果拋棄我原來的看法,會是什么樣子?”答案是非常簡單的:“讓我來看看。”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什么都不先去預測,不先入為主,不阻礙變化,而 是去觀察,去發現。
史蒂夫有一個幻想,幻想他母親決定在他出門時保持沉默,而不再提醒他別忘了帶外衣。史蒂夫認為要真是這樣的話,他恐怕會忍不住要問問他母親“你不準備提醒 我外衣的事了嗎”,“不,親愛的,”想象中母親說:“我認為如果外衣對你很重要的話,你會記著的。”史蒂夫會接著說:“是的,我還是帶著它。外邊的天氣會 變冷的。”這樣,他母親會滿意地發現,四十七年后,她兒子終于學會了一些東西。
建設性因素:檢查(父母應該做的)
檢查是一種了解我們孩子的理解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方法。另外,父母對孩子的檢查也會幫助孩子了解和發現自己的能力。
還回到剛才史蒂夫的那個例子,他母親如果感到要提醒孩子關于外衣的事時,她可以說:“親愛的,天氣怎么樣?出去前要不要帶件衣服呢?”
如果家長愿意花時間進行檢查,這表明家長尊重孩子自己做決定的能力,他們給孩子留下了發展的空間。檢查是先入為主的合乎邏輯的替代品,它不僅在親子關系中 有用,它在所有的人際交往中都很有用。“我沒有告訴你是怕你知道了會很惱火”,這種說法就是一種對人很不尊重的先入為主,這種先入為主本身常常是引起憤怒 和挫折的根源。支持性的積極說法應該是:“我需要跟你核實一件事。我知道這件事可能會使你難受,我還是認為最好跟你討論一下。”這種方法至少給配偶提供了 一次嘗試的機會。
檢查,這種方法的核心是用對話和耐心來代替先入為主的偏見。作為家長,或者說作為一個社會性的人,我們隨時應該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對方對這件事知道些什么?他是怎么看的?他準備學習或改變嗎?他能做嗎?我怎樣來找到前面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呢?”
作者:王文忠
下一篇:學齡前寶寶性心理的發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品格:尊重對我們不友好的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