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只要兒子能聽進去一句,這個外語興趣班就算沒白上。”聽王先生這話,可知他對兒子既不滿意,又不想放棄。兒子小桐從小到大,沒有星期天,沒有寒暑假,英語、奧數、鋼琴……兒子若不在興趣班,就是在去興趣班的路上。按理說小桐應該樣樣全能才是,但實際上小桐什么都很一般,從小學到高中都只是個中等生而已。
我們身邊有許多像小桐這樣的身影,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不惜金錢,不惜時間地陪著孩子在各個興趣班中穿梭,可是到頭來換取的是什么呢?不少家長常常不斷地問自己也問別人:為什么我的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了,他卻這樣不爭氣?
現在大部分城里家庭都是一個孩子,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才,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驕傲呢?于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孩子嫌累不愿再練鋼琴了,可母親因為心疼買琴的巨額投資,苦口婆心地逼著孩子練琴,于是孩子漸漸出現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等一系列問題。
看看每年高考過后,媒體上關于高考狀元的學習經驗之談,我們不難發現:凡是考得好的孩子,沒有一個是靠家長逼著、催著學習的,他們都是自我管理、主動學習,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大凡學習好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絕不是每天把如何教育孩子掛在口頭上,他們總是說沒怎么管孩子,孩子從小到大很少讓大人操心過。這不是自謙,他們就是這樣無為而治的。
無為而治是老子的一句話,也是道家的思想精髓。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官員治理民眾應該這樣,家長教育孩子也應該這樣。唐代的柳宗元有一篇散文,叫《種樹郭橐駝傳》:別人種下樹苗,每天去搖搖,看樹苗扎根牢不牢,再摳開樹皮,看看死了沒有,結果樹苗不久真的死了;郭橐駝種樹,種下就不管了,反而成活率高。柳宗元用這個故事諷刺那些妄為的官員。這篇散文,中學課本上就有,想必每個家長都讀過的。教育孩子,學學郭橐駝吧。
不妄為,就是順應自然。順應孩子的自然,就是給孩子提供條件,讓其自然而然地發展。成功1%的天賦+99%的勤奮。都承認這個公式是正確的。天賦是孩子先天的自然,勤奮是孩子后天的自然。天賦來自家長的遺傳,勤奮來自孩子的自覺性。如果家長沒有遺傳給孩子天賦,卻要強迫孩子勤奮,只能事與愿違。
怎樣順應孩子的自然呢?這就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上學時綜合成績也不好,但他沿著自己的興趣,最終創立了相對論。孩子不感興趣的事,注定是學不好的。
心理學上有這么一句話:問題父母造就問題孩子。父母的焦慮、功利、浮躁、虛榮、自卑等,在不知不覺中會滲透到他們的育兒理念中,從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孩子成長。孩子的問題是分階段的,這個階段出現的問題,可能在下個階段就消失了。如本文開頭,如果孩子在英語興趣班只聽進去一句,那么家長就不應逼著孩子上這個班。過一段時間,兒子有興趣了再上也不遲。
據說,像作家福樓拜、作曲家舒伯特、政治家羅斯福以及達爾文、牛頓、瓦特、安徒生、愛迪生、愛因斯坦、拿破侖、海涅及黑格爾等人,他們從小都被外人認定是缺乏能力的“笨孩子”。但正是這些“笨孩子”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推動或改變了歷史。有關機構通過研究這些人的成長歷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共同點:他們都是在任其自由發展的環境下自然而然地發揮才能,并最終功成名就的。
下一篇:親近自然發展孩子多種能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童年時奶奶為我做毽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