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單獨二胎政策放寬后,對家里的二個孩子,家長應該怎么對待呢?
專家稱,大寶吃醋是問題但也是機會,父母更應多關心大寶有了弟弟妹妹,大孩子卻鬧起了情緒,這樣的現象正常嗎?家長該注意什么問題?
對此,看一看專家學者怎么說。
問題1
孩子稱病引關注 這樣正常嗎
問:部分家長反映生下第二個孩子后,大的孩子希望引起家長更多關注,出現了身體疼痛但又檢不出毛病的狀況,這樣的狀況正常嗎?
耿春華:只要孩子不出現過激的舉動,這些是正常的。其實不僅是二寶家庭,在獨生子女家庭,如果一個孩子平時一直受到家庭的高度關注,但一段時間內這樣的關注少了,他(她)也會失落,從身體等其他方面去引起別人的關注,這是很典型的反應。
吳向東:正常。我也處理過類似的案例,大的男孩5歲多了,家里又添了個小妹妹。母親帶他外出旅游,在外好好的,一回到家就出現一些身體的病癥。其實后來檢查發現,身體沒毛病,是病由心生。這是功能性的病,不是器質性的病。
黃玲:這是一個普遍現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小的孩子出生后,大的孩子內心發生了變化。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對孩子也是個機會,如果他(她)能修復好親情,相信父母是愛他(她)的,學習和另一個孩子分享、分擔、競爭,這樣的孩子心理會更健康,能獲得獨生子女沒有的一種能力。這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必須經歷的,及早經歷是好事,當然前提是幫助他(她)適應。
問題2
沒“厚此薄彼” 問題依舊一大堆
問:有的家長也很注意對孩子的態度,不會厚此薄彼,也會對大的孩子說:“雖然有了小弟弟,但爸爸媽媽和原來一樣是愛你的。”但大的孩子還是出現莫名的身體“疼痛”的情況,是真的“疼痛”嗎?
耿春華:雖然有的家長沒有刻意寵愛小的孩子,但第二個孩子出生后,父母的一些精力肯定需要放在照顧小的身上,花在大的孩子身上的時間會變少。這時候就需要主動多關心大的孩子,培養他(她)的責任感,讓大的也參與到小的孩子的照顧中來,這得慢慢來。
吳向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家長說“我愛你”就解決了的。有的孩子會想,“愛我干嘛還生個弟弟妹妹跟我搶東西?”所以,這純粹是心理問題。
黃玲:有時候,家長說了“愛”,不代表孩子感受到了。不過家長能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很好。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恰恰說明家長對此有些焦慮,如果處理得很好,不用總強調這些。
總覺得身體這痛那痛,但又查不出什么毛病,這在成人身上也會發生,但這種軀體化障礙的概念只適用于18歲以上的成人。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會籠統地稱為情緒障礙,這種感受是很主觀的。你若問孩子是不是真的疼痛?這是一個醫學問題,簡單地說,疼痛在人腦中的神經通路和焦慮是有共同的通道的,會交叉。當焦慮的通路被激發時,可能就會出現疼痛的狀況,但每個人對疼痛的預期和耐受不一樣。打個比喻,一個精神病人,總覺得有人跟著他,對他來說,這是真實的,但我們其他人并沒有看到有人。所以,這種感受是主觀的,孩子感到疼痛也一樣,對他們來說,這種疼痛是真實的。
問題3
孩子有心結 該看心理醫生嗎
問:有的家長發現大的孩子出現問題后,猶豫要不要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因為擔心會強化孩子的這種情緒,家長的這種考慮有道理嗎?
耿春華:既然知道了孩子出現狀況的原因,家長就應在生活中多注意。畢竟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遠多于和心理醫生在一起的時間。只要孩子的行為不是特別異常,沒有暴力或傷害行為,就不必非去看心理醫生。
吳向東:如果家長確實覺得這是一個事兒了,可以帶孩子去找專業的心理醫生或咨詢師談談,建議不要留下創傷,有問題還是早處理為好。
黃玲:家長有這樣的疑慮是正常的。如果父母有能力幫助孩子,就不需要去看心理醫生;如果父母實在沒辦法了,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是不得已的選擇。
問題4
兩個孩子性別不同 是否易相處些
問:如果兩個孩子的性別不一樣,比如兩個孩子中一個是男孩,一個是女孩,會不會相處更好?
耿春華:性別這方面沒有特別研究。
吳向東:個人認為應該差不多。
黃玲:有區別,但具體的情況要具體分析,不能脫離案例來講。
問題5
想生二胎 要做什么準備
問:二寶家庭的父母,應做好怎樣的準備呢?哪些話可以說?哪些事不宜做呢?
耿春華: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前,家長就可以和大的孩子溝通,說家里準備添個弟弟或妹妹了,讓孩子先有個心理準備,事先接受添丁事實,會在今后避免很多問題。
小的孩子出生后,父母也可以在兩個孩子都在場時,給予大的孩子更多關注。有的家長有了兩個孩子后,覺得照顧不過來,就把大的暫時送到爺爺奶奶家,盡量不要做這樣的事。不要讓大的孩子覺得有了弟弟(妹妹),他(她)就被拋棄了。
其實大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困惑也和環境有關。我們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家里的孩子覺得有個弟妹很正常。而今后身邊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或會增多,時間長了,孩子們慢慢也會接受。只是現在正好處于一個過渡期,所以出現了大的孩子一下沒能很快適應的情況。
吳向東:其實照顧孩子不光是嘴上說說,更多地還是要看行動。比如父母照顧小的孩子時,可以讓大的孩子在旁邊,培養親情。大的孩子失落時,父母多抱抱、親親他(她),總之是要讓孩子能真正感受得到父母的愛。
黃玲: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大的孩子與小的孩子建立好關系。比如母親懷孕時,就可以對大的孩子說:“弟弟或妹妹出生后,你就多個伙伴跟你一起玩了。到時媽媽可能要花點時間去照顧他(她),你愿不愿意幫媽媽一起照顧?”總之,幫助孩子建立起這樣的關系,就像幼兒園的老師帶孩子一樣,要輕松、有情趣。
孩子出生后,這種關系的建立更重要。當然這里有一些方法,比如一個成人失戀不開心,一個好朋友陪著你散散步、看看電影,做你喜歡做的事;而另一個人則整天對你說:“別想著那個人了,過去就讓它過去。”你覺得哪一種會讓你更舒服?孩子也是一樣的,父母能多陪伴大的孩子,和只跟他(她)說:“父母還是愛你的,沒忽略你。”哪一種方式更能讓孩子舒服?
下一篇:海外育兒:讓孩子從小學會挑衣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印8歲男童手比頭,每只“巨手”重8斤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