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天生具有求知欲,他們對外界事物總保持著探索的欲望。如果保持下去,孩子的學習興趣會越來越濃厚。可是據我們的調查,孩子的學習興趣卻隨著年級的逐漸增高呈遞減趨勢。我也常收到家長的郵件,詢問如何提高孩子學數學的興趣、學英語的興趣等等。在網上的咨詢中,也經常有面臨高考的學生的咨詢:為什么想學習,就是學不進去?
我有一位同事,她對孩子的教育煞費苦心:懷孕期進行“胎教”;孩子剛學會叫媽媽時教她背唐詩,讀數字;上幼兒園時還給女兒報了英語班、繪畫班等等;上小學后又給孩子報了舞蹈班、電子班、書法班等等一系列的輔導班。
現在孩子上初二,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可有一天,這位同事愁眉苦臉地來找我:“我女兒說,她不想上高中。”
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在母親的精心栽培下,竟然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這不能不令人扼腕。
要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需要做父母的動動腦筋,想出一些辦法來。
華羅庚從小家境不好,在父親的雜貨店當伙計,可是,華羅庚對數學的興趣達到了癡迷的地步,有時甚至耽誤了做生意。這讓父親很是光火,一氣之下,他將華羅庚的書一把火燒了。這讓華羅庚很心疼,但父親的行為并沒有讓他死心,他想盡一切辦法學習數學。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羅庚終于成為享譽世界的數學家。
父親不經意地“中斷”華羅庚的學習,讓他對數學有了更加強烈的學習愿望。我們不妨試試“中斷”效應。所謂“中斷”效應,就是在孩子癡迷看書、學習的時候,中斷他的行為,讓他對學習產生不滿足感和期待感,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越發濃厚了。
父母要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可以利用“中斷”效應,人為地增大孩子在乎的價值,讓孩子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
我們都曾經見識過“中斷”效應。
我小時候喜歡評書,《岳飛傳》、《楊家將》、《三國演義》、《水滸傳》、《夜幕下的哈爾濱》等名著都是在收音機里聽來的。那時候不知道幾個電影明星卻知道很多著名的評書家,如劉蘭芳、單田芳,后來的田連元、王剛等。
每天半個小時的評書時間,到快結束的時候,評書家一拍醒木: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那時候,每到中午12點半就雷打不動地守在收音機旁,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文如何。
這就是著名的“中斷”效應,因為中斷了感興趣的事物,就會對它充滿了期待和渴望。在孩子學得投入的時候,我們告訴孩子:“今天先學到這里吧!”父母暫時“中斷”孩子的學習,暗示給孩子的信息是:下面還有更精彩的內容,值得期待。孩子帶著這種期待感會將學習的興趣放大好多倍,自然就不用父母督促,主動學習了。“中斷”效應還迎合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在父母的暗示下就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心理:不讓我學習,我偏要學。
恰當地采用“中斷”效應,讓孩子對學習保有持久的興趣,我們就不會為孩子不愛學習發愁了。
下一篇:兒童廣告隱藏著哪些危害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代寫作業誰之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