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四個特征
●無論俯臥、仰臥、坐位,脖子都歪向一側,一側臉接近同側肩部,下頜轉向對側
●當寶寶向兩側被動活動時,其頸部出現緊繃或卡住
●扶坐時,寶寶的兩側眼睛或耳尖不等高
●觸摸患側頸部,可發現該側頸部有一圓形、卵圓形或條索狀的腫塊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體療師鐘金源
寶寶經常歪著脖子?或者頸上有一塊圓形、卵圓形或條索狀的腫塊?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警惕,寶寶是否有小兒斜頸。專家提醒,斜頸在小兒中不乏少見,新手爸媽遇到這種情況,要么粗心大意沒察覺到寶寶的異常,任其自由發展,最后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要么就先自亂陣腳,病急亂投醫,治療不當,情況更加嚴重。
病例:
兩月寶寶患上小兒斜頸
兩個月的悅悅,頭總是喜歡偏向右側,媽媽以為寶寶是在看墻上的畫畫,不久,發現寶寶的頭向左側活動不靈活,頸項可以觸摸到一坨圓形的腫物,到醫院檢查,醫生問病史的時候,發現悅悅有胎位不正的病史,進一步檢查, B超檢查顯示,右側胸鎖乳突肌中上段肌性增厚,頸部CT顯示則無異常,原來悅悅患了小兒斜頸。
析因:
肌源性斜頸多因產鉗牽拉
廣醫三院兒科體療師鐘金源介紹,斜頸,俗稱“歪脖”,主要可分為由肌源性、骨源性、神經源性或眼性斜頸等幾類,是指患兒頭向一側偏歪,向前傾斜,顏面旋向對側,下頜指向對側肩部為特征的疾病。
“小兒斜頸又是怎么發生的呢?”鐘金源說,肌源性斜頸大多是因為胎兒胎位不正和產鉗牽拉,導致嬰兒頸部肌肉受到損傷,出現血腫,進而血腫纖維瘢痕化,使肌肉攣縮變短,導致兩側肌肉不等長、力量不均,故患兒頭部歪向短縮的一側。
而骨源性斜頸,則是由于各種先天性的骨骼發育異常,如第一、第二頸椎相結合、頸椎畸形等引起頭頸部歪斜;神經源性斜頸主要是因為腦部或脊椎神經的病變所造成的斜頸。
發現:
四個特征有助發現小兒斜頸
鐘金源說,為避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家長應盡早發現寶寶的異常。
“小兒斜頸癥狀的出現多發生在生后2~3周,年輕的媽媽,特別是有難產或臀位產經歷的媽媽,在寶寶出生后一定要仔細觀察,”鐘金源提醒,發現寶寶有以下情況都需警惕,第一,無論俯臥、仰臥、坐位,寶寶都常常出現脖子歪向一側,一側臉面接近同側肩部,下頜轉向對側;第二,當寶寶向兩側被動活動時,其頸部出現緊繃或卡住;第三,扶坐時,寶寶的兩側眼睛或耳尖不等高;第四,觸摸患側頸部,可發現該側頸部有一圓形、卵圓形或條索狀的腫塊(一般在三個月后消失)。“凡是出現了上述情況,都不可掉以輕心,建議帶寶寶到兒科或骨科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確診,再做進一步的治療。”
治療時機:
一歲前肌源性斜頸不需手術
鐘金源還提醒,如果發現寶寶頸部有腫塊,應進行B超檢查,明確寶寶是否是由胸鎖乳突肌攣縮引起的斜頸,或做X線檢查確診是否由骨性畸形、頸椎結核等骨骼因素引起的斜頸,若上述情況患兒都沒有,則要根據體征和病史判斷是否為炎癥性斜頸、眼性斜頸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頸部歪斜。
如果確診為肌源性小兒斜頸,要把握好關鍵治療時機:一般情況下,患兒一歲之前只需非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半年以上無效、十二歲以下斜頸畸形明顯者或十二歲以上如面部畸形不嚴重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預后:
跟造成斜頸原因有很大關系
鐘金源說,肌源性斜頸多采用捏、拿、推、揉等中醫推拿手法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熱敷、姿勢矯正、患側主動運動等;骨源性斜頸根據病變的骨骼進行相應的骨骼融合或復位等手術治療;神經源性斜頸則根據病變的腦或脊髓的部位及病變程度,有不同的手術方法,其他類型的斜頸則要根據原發病對癥治療。
“小兒斜頸的預后,跟造成斜頸的原因有很大關系。”鐘金源說,大部分的先天性肌性斜頸若能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通常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骨源性和神經源性斜頸則根據骨骼的畸形程度和神經損傷部位與程度,預后有所不同。
“父母如果能定時為寶寶保健、關注寶寶的運動發育,歪脖子就可以及時糾正?!蔽?記者黃蓉芳 通訊員黃賢君
下一篇:新生兒肺炎啥原因?得了新生兒肺炎咋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8斤胎兒順產顱內出血致殘,狀告醫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