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女孩發病率高于男孩1歲半的洋洋(化名)右側髖關節脫位。據他媽媽說,洋洋兩個月大的時候,發現其兩條腿不一樣長,右大腿腿根部褶皺明顯較多,當時沒在意,現在學會走路時,發現有點跛,才帶著洋洋來就診,沒想到是髖關節脫位。
據鄭州市中心醫院小兒骨科主任醫師程富禮介紹,最近門診接診的患者,50%都是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該病有遺傳病史,確切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雌激素水平過高、對嬰兒不當的捆綁方式、生產過程中產道的擠壓等都有可能造成髖關節脫位。女孩的發病率高于男孩。
患兒下肢外展活動受限
新生兒髖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有:雙側大腿的皮紋不對稱、兩肢體不一樣長;孩子在做來回蹬腿動作時,一般患側肢體沒有健側肢體活動靈敏;換尿布時,活動新生兒下肢時出現彈響(咯吱聲)。
在幼兒及兒童時期,髖關節脫位患者,在下肢做外展活動時,患側肢體髖關節外展活動受限,不易展開。一般此類患兒學走路較晚,學會步行后,若單側下肢發病,步態呈跛行,雙側下肢發病,就會出現鴨子態,走路搖擺。
2歲以上需手術治療
髖關節脫位,越早治療效果越好。3個月以內的髖關節脫位患兒,可通過墊厚尿布墊、外展位(孩子兩下肢分開呈蛙式狀)抱孩子來改善。4個月~2歲的患兒,可采取手法復位、蛙式石膏固定。2歲以上患兒需手術治療。
程富禮提醒家長,新生兒即使沒有發現髖關節異常,也應讓其在3~6個月時做一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若發現較晚,治療相對較難,費用高,對股骨頭發育不好,骨盆易傾斜。
見習記者 曲華敏
下一篇:怎樣檢測嬰兒是否腦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全面識別新生兒嘔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