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長達10分鐘報道,一場顛覆式的教育革命已經到來
分類: 最新資訊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06-18
閱讀 :162
記者丨李宇欣 殷建今年高考結束后,“數學難”的話題一度沖上了熱搜。不少家長對此表示看不懂,“不是說好了‘雙減’嗎?為啥考生們還覺得數學更難了”。如果你到現在還認為“雙減”就是等于可以躺平了一起吃教育的大鍋飯,那說明你對當下正在發生的教育重大變革還一無所知。5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在當天的頭條,用了足足10分鐘,全面報道了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的相關規劃和方向。圖據《央視新聞》諸多關鍵詞中,有這樣幾句非常值得注意:堅決破除一切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什么是教育功利化?唯分數論、唯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從中國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們必須承認,通過公平公正的考試,的確為我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選拔出了相當多的優秀人才。據測算,我國目前的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進步最快的國家。我國也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這說明,我們以前走的路,是正確的。但是,時代在發展,需求在變化。中國未來的目標,要完成的是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這樣一個系統性的躍升和質變。因此,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就成為了當下的一個重要課題。未來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未來又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新聞聯播》里說得非常明確: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吹竭@里,你是不是就能理解為什么高考的選拔方式越來越多元了?比如,清華有“丘成桐班”,北大有“數學英才班”,中科大、西安交大、東南大學、四川大學都開設了“少年班”。一旦學生能夠憑借特長入選這些班型,就能得到高考分數的優惠,部分高校甚至直接免去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等,可以一路讀到碩博階段。就在今年4月,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最新動態。全國18所中學被授牌“丘成桐少年班”,四川唯一入選的是成都七中。6月1日,丘成桐少年班也已經公開出現在了成都七中(林蔭校區)2023年的高中招生計劃中,面向四川全省招生,總共15人。成都市教育考試院在6月17日公示2023年成都市高中階段教育學校統一招生計劃(新增部分),成都市樹德中學也將開設丘成桐少年班,總計15名,面向全省招生。被授牌“丘成桐少年班”的18所中學注意,開設在全國18所中學的“丘成桐少年班”,是面向初中招生。換句話說,如果說以前的高校主要還是面向高中招錄人才,那么,現在的部分頂尖高校,已經通過創新班型或者是和高中合作辦學的形式,把人才選拔進一步下探到了初中。對此,有家長認為,高校招生在中學里的一再下探,這是否在鼓勵超前學習?這是要把高考選拔卷到小學和初中的節奏嗎?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那就謬之遠矣。因為,這樣做的目的,不但不是鼓勵大家去卷分數,反而恰恰是要把那些真正有熱愛、有興趣、有天賦、有特長的孩子,從應試教育中撈出來。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如果沒有這些多元的升學渠道,那些有天賦的孩子們高中三年以前在干什么?他們可能在被迫地刷題、應試,最后雖然可能在高考中取得了一個好分數,但也失去了最重要的創新能力,甚至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而建設教育強國,需要的不是考試機器,而是有原始創新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所以,有目共睹的事實是,近些年來,五大學科競賽、強基計劃、綜合評價錄取、創新班型正在成為高校招錄人才越來越重要的通道之一。圖據電影《少年班》也許有人會想,我的孩子似乎沒有什么特長與天賦。那我就繼續走刷題應試的路子,爭取在高考中獲得一個高分從而進入大學。那你可能忽略了另一個重要趨勢,現在的中高考已經不再是靠機械刷題就可以制勝的了。比如剛剛結束的2023年成都中考語文科目,作文題目是從2008年到2023年中,任選一年,你會回到哪一年。多位老師在點評題目時都提到,這個作文題目,“有些意料之外,但又合情合理”,典型的開放式、反押題、反套路。而且,不僅僅是成都中考,包括今年的四川高考,各個科目的試題,無一例外都在旗幟鮮明地持續反套路、反機械刷題、反死記硬背,更加注重開放性,靈活性,思辨性、學理性、探究性、實踐性。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很多高校在創新班型的選拔中,除了傳統的卷面考試,普遍還有一個考核流程:臨時給學生們一個知識點,然后要求學生利用這個知識點解決問題。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現學現用”??此撇黄鹧鄣囊粋€考試形式的變化,背后卻是極為深刻的人才選拔底層邏輯之變:所謂創新型人才,比的不是機械應試,更不是知識儲備,而是學習能力和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說到這里,可能還有家長依然困惑:該如何看待義務教育段的“雙減”?為何小學一二年級又不做作業也不考試了?這就要說到教育的另一個底層邏輯:立德樹人。我們注意看,立德,樹人,四個字,沒有一個字與考試有關。簡單來說,義務教育不是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考試能力,而是要打磨好一個人的底色。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從更長遠的角度,去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熱愛,保護他們的原始創新能力,而不是把他們統一培養成流水線上的應試機器。與此呼應的是教育部在6月6日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方案明確了未來五年的五大任務和十四項具體部署,時間是規劃到了2027年。這也基本明確了未來五年基礎教育的改革深化方向和目標。教育部官網截圖五大任務中,“教育評價牽引行動”就是其中之一。什么是教育評價?像高考這樣的考試,就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教育評價。但現在,評價手段要持續創新,已經成為一個公開的明確信號。所以,有些真相可能會戳心,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樣的事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考試。那這是否意味著沒有特長、不會考試的孩子未來就沒有出路了呢?當然也不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并非是人均學歷都要達到碩士博士,而是既要“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也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圖源中華全國學聯因此,無論是教育的參與者,還是教育的接受者,都應該深刻領會到這場教育變革背后的深層含義:教育既是民生,也是國計,既要公平普惠,也要高質量和創新發展。如果說得再大白話一些,作為家長,在今天,當你在考察和選擇某一所學校時,如果某個學校對自己的創新培養能力只字不談,反而只是夸夸其談升學率和重點率,你其實更應該警惕,而不是心動。原因很簡單。無論是青萍之末,還是微瀾之間,無一不在昭告:時代的潮水,早就已經有了新的奔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