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能放棄欲求的孩子,不能放棄欲求的孩子
1歲之前“放棄心”( 自我抑制力的基礎 )萌芽的孩子,在1歲以后3歲之前可以順利接受其他重要的訓練。這樣他就更可能成長為健全的人。
那些訓練都是孩子在1歲之前擁有“放棄意識”之后才能進行的。如果沒有“放棄欲求”的意識,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很多父母現在沒有犯這樣的錯誤,正在以適當的方式育兒。即使用的也是“孩子中心育兒法”,但是并不囫圇吞棗,而是有所區別。
所以孩子雖然在性格上有點“性急”或“任性”,但止于“調皮耍機靈”的程度,總體來說還是成長得比較健全的。不過,大約2成的父母幾乎沒對孩子進行過放棄訓練。
現在看來,“暴力胡鬧的孩子”幾乎都是這一時期沒受過適當的放棄訓練的孩子。
不進行放棄訓練的父母
不進行放棄訓練的父母中有些是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像離婚的家庭,還有虐待孩子的家庭,那樣的生活環境下,確實會有這種現象。
但是現在最多的是對育兒充滿熱情的父母。
做這種訓練他們當然會擔心,“那種訓練不會影響親子之間的感情嗎?”“孩子不會反抗嗎?”其中還有些父母更是感情用事,認為“不愿意用那種方式,要讓孩子無拘無束地成長”。
其實這些都是受到那些不成文的觀念的影響,比如“不能違背孩子的意愿”,“不能讓孩子哭”,還有就是“父母的愛和親子之間的skinship比什么都重要”的固定觀念。
但是,這個時期只做skinship而不做放棄訓練的父母,實際上犯了先后順序顛倒的錯誤,將來意識到非做不可的時候,那時已經是馬后炮了。
什么是skinship
Skinship是日本造的英文,英文字典里查不到,是日本特有的,不是世界共通的用語。原意是“親子之間的肌膚接觸”,在《 斯伯克博士育兒經 》中限于育兒室那種語境。但是不知什么時候,在日本升級到了整個育兒方面。
Skinship原本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communication tool )。即使不用肌膚接觸,也有許多其他的方式。這也是為何該詞不被世界認可的最大原因。比如說,只用單純的肌膚接觸,有很多愛是無法傳達的。國外用attachment這個詞表示基于“親愛感情”的相互之間的信任,廣為應用。而且不止于親子之間,也包括養育孩子的家人,福利機構的職員與孩子之間。
人類之愛不僅僅限于溫柔的愛,有“緊緊擁抱的愛”,也有“嚴厲訓斥的愛”,還有“放手的愛”( 敦促孩子自立 )。這些都是愛的重要表現方式。倒不如說,只有用skinship之外的方式才能傳達更多的愛。為什么要狹隘地認為只有“親子之間的肌膚接觸”才是重要的呢?
掉入這個怪圈的不只是父母們。
接受咨詢的一方
這是真事。
“我不知道應該怎樣跟孩子打交道。”年輕的媽媽對咨詢師說。
咨詢師是這么說的:“你從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過肌膚接觸嗎?”
“沒有過。”
“也是啊,你自己沒有在父母的愛下長大,所以你也不會用愛來與孩子接觸。”
最近,真有這樣的咨詢師在為人們解答疑問,真是讓人吃驚。接受咨詢的人們,做好心理準備也是很重要的。
臨床心理咨詢師所進行的心理咨詢,不管結果如何,在現行的資格認定制度下,咨詢師都是沒有職業上的責任的。他們的過錯不會被追究,也不對后果負任何責任。
信還是不信咨詢師,信的結果是好還是壞,一切的責任都在于咨詢者自己。也就是說,“咨詢者要自己判斷是否全盤相信咨詢師的建議”。
咨詢者不能自己判斷的時候,容易被咨詢師或者他人的言語所左右,容易迷惑,這一點要注意。
咨詢師的建議只不過是見解之一而已。
剛才那個去咨詢的年輕媽媽,其實只要愛孩子,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與孩子接觸,這樣可以告訴孩子人類有很多種愛的方式。
孩子即使再小,也能感覺到父母是否愛他,他們識別敵友的感覺比成人還要敏銳。只要父母真的有愛,他們就完全可以感覺到。愛是不需要特別表演出來的。要是演戲的話,那層“偽裝的皮”很快就會被剝下來。
最可悲的是那些相信所謂skinship是唯一的愛的接觸方式下養大的孩子。這些孩子沒能理解多樣化的人類的“嚴厲的愛”,就那么抱著對愛的渴求,懷著對社會的怨恨度過一生。
當他們面對社會的“嚴厲之愛”的時候,很快就遭遇挫折,他們喊道:“是把我養成這樣的父母不好!”
最后的加工很重要
3歲之前,培養孩子自我抑制力的工作到了最后階段。1歲之前培育的“放棄萌芽”給其后育兒的順利進行做好了準備。
那么,3歲之前應該怎么做呢?跟兩個要素有關系。首先,3歲前后孩子真正的“自我”開始萌芽,那是“第一個反抗期”的開始,自我抑制力的基本訓練到此必須完成。“第一個反抗期”開始以后,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強,再想訓練的話很困難,不僅效果無法期待,孩子還有可能因此胡鬧,這樣的話就是順序錯誤了。另外,人類的“自制力的中樞”是位于大腦前額區的“眼窩前額皮質”,它的發育是從2歲半到3歲之間,臨界期非常早。
為了促進“眼窩前額皮質”的發育,在充足的愛的基礎上建立信賴關系,以及在3歲之前的放棄訓練都是非常必要的。
這兩件事情都是有期限的——3歲之前。
如果這個時期“眼窩前額皮質”發育不全,動輒發火孩子的基本性格,比如自我中心、任性、沒有共鳴感和體貼心、缺乏忍耐等,即使多少有些緩和,有些修正,但是也會伴隨其一生。
到上學年齡,引起“班級秩序混亂”、“班級崩潰”和校園暴力的孩子,他們的性格在教育下即使看上去有些轉變,原則上也是改變不了的。
于是,最終這些帶著性格缺陷的孩子走入社會、融入企業,企業對如何管理他們傷透腦筋。這就是現實的問題。
3歲以后,將進行更進一步的“欲求忍耐”訓練。而且,關于社會性下人的價值觀的學習機會也僅此一回。這是下面的課題。
下一篇:“好孩子傳說”是判斷失誤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五種最不受孩子歡迎的媽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