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寶寶出生即有了味覺和嗅覺。他能感受到什么是甜、酸和咸,多數寶寶喜歡甜的味道,對甜味產生吸吮動作和愉快的面部表情。對他不喜歡的味道會表現出不愉快的表情,如扭頭、皺眉、閉眼、吐出、啼哭等反應。寶寶還能區別不同的味道,他喜歡媽媽身上的那種奶味,媽媽也能通過氣味確定自己的寶寶,嗅覺成了母子之間相互了解的一種方式;當寶寶4個月時,就能比較穩定地區別好的氣味和不好的氣味;5個月時嗅覺和味覺才進入敏感期;1歲以內的小兒能分辯同一味道的不同濃度。
豐富寶寶的味覺:有研究證實,新生兒是有味覺的,且嬰兒的味覺很敏感,出生第1天就表現為對濃度高的糖水有興趣。給嬰兒喂藥,他會表現哭鬧和抗拒。要讓寶寶的味覺靈敏起來,就要在孩子出生一個月后,分別用紗布沾點溫水、冷水、糖水、酸水等讓他吸一吸,對味覺是個很好的刺激。寶寶3個月之后逐步讓他嘗試不同的食物和飲料,如在大人吃飯時,給孩子舔嘗肉味、菜味、酸味、果汁味等,也為添加輔食作準備,但只限于舔嘗,不能吃下去。同時大人要伴以親切的言語和情感,并作出嘗試及聞味的動作,“啊,這是甜的,這種東西真好吃!”。當寶寶4~6個月后,逐漸地添加不同味道的輔食,這樣孩子的味覺靈敏性就會很快發展起來。
豐富寶寶的口腔觸覺:媽媽柔軟的乳頭是新生兒唯一的“餐具”,而當您用小湯匙或嬰兒專用的喂養勺來給寶寶喂養果汁時,他(她)的口腔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觸感。在輔食的準備期當中,豐富寶寶的口腔觸覺也可以使正式的輔食添加更為順利。
味覺、嗅覺——不可忽視的感官
大多數嬰兒喜歡吮物,不管什么東西抓到手就往嘴里放。吮物是寶寶的生理需要,也是孩子探索周圍世界,認知事物的一條途徑。寶寶學會坐后,視野比躺著的時候開闊了許多,隨著視野的擴大,他的小手也開始活躍起來,到處抓東西。這時正值小兒探索事物的萌芽期,當他抓到物品后,除了看看和敲敲,還要放入口中,通過吮、舔、咬等方式來嘗試、探索,從質感上獲得對物品的進一步認識。對于幾個月大的嬰兒,光依靠手的觸覺功能去感知外界是不夠的,因為嘴巴觸覺較手的觸覺更敏感、更發達。等指尖的觸覺敏感并逐漸靈巧后,用嘴巴確認的行為會隨之減少。
吮物能獲得更多的信息。孩子只有通過嘗過、吃過許多東西后,才能建立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的概念。年輕的父母們不要太阻撓孩子的這一探索活動,但同時要注意孩子的玩具應經常清洗,以免因不衛生引起腸道疾病。有毒的或危險的玩具不要讓孩子咬,比如上了漆或有銳邊的玩具等。
早在原始人類,味覺和嗅覺是兩個生命攸關的重要器官。我們祖先依賴嗅覺選擇環境,依賴味覺選擇食物。而現代文明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味覺和嗅覺成為兩個最易被忽視的感官。大多數嬰兒在生后幾個月內,只能嘗到奶水的味道,至于嗅覺,更是一個“被遺忘了的角落”。其實,嬰兒的味覺和嗅覺早在出生時就已具備,新生兒能感知酸、甜、苦、咸四種味道,但進一步的發展和分化有待于今后生活中不斷的體驗和積累。
千萬年來,哺乳動物依靠特有的氣味和靈敏的嗅覺來辨認母子關系,人類仍然保留了這種生物學的特點。實驗證明,絕大多數新生兒能將頭部和鼻子準確地轉向自己母親氣味的方向,并喚起愉快的情緒,從而使食欲增加。生后5天就能區別乳母和其他母親奶的氣味。如果哺乳期的媽媽濃妝艷抹,驅散了原來的體味,或更換哺乳人,嬰兒會表現的很不安,甚至出現哭鬧、拒奶等現象,這種緊張情緒會延續到幼兒期。
兒童營養學家告誡我們,要使寶寶的味覺得到良好的發育,作為父母,應該特別重視寶寶斷奶期的味覺體驗。如果在這個感受性較強的時期,寶寶有了對各種食物的品嘗體驗,他會擁有廣泛的味覺,以后就樂于接受各種食物。假如我們給他的食物比較單一,寶寶的味覺發育就可能不夠發達,尤其是以后接受食物的范圍也會比較狹窄,而且不那么愿意接受他從未體驗過的食品及其味道。有的孩于偏食就是這樣造成的。味覺使孩子擴展生活的經驗和知識,并與其他感覺一起共同豐富孩子對外界的感受,從而增加智慧。
嗅覺的多樣發展同樣也可貫穿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讓嬰兒躺在媽媽的胸脯上,用鼻子聞一聞媽媽身體的味道,并且記住這種味道,對嬰兒來說,體味是他分辨母親與其他人的重要信息。把好聞的氣味給嬰兒聞,他會把頭轉向發出香味的地方。讓寶寶聞各種各樣的氣味,其嗅覺會變得敏銳、發達。如給孩子洗澡時,可讓孩子聞香皂、淋浴液、護膚霜的味道;戶外活動時讓孩子聞空氣的清新、花草的芳香;吃飯時讓小兒聞各種食物的香味、調料的異味等,這樣可培養孩子較為敏感的嗅覺,提高其認知能力。嗅覺使孩子能充分感受視覺、聽覺所不能觸及的客觀世界,使他們增加感覺體驗,豐富生活經歷,擴展感覺通道,通過嗅覺而使大腦獲得特殊的智慧信息。
下一篇:英僅3天大女嬰搶母親手中奶瓶獨立喝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擁抱寶寶有學問教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