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選擇保險計劃的時候,越是沒有暴富心里的家庭就越能充分利用保險保障的功效,選擇信譽好的公司。越是想通過保險賺錢或有圖便宜心理的家庭,越容易被利益驅使選擇不適合自己的保險計劃,反而連遭損失。
誤區:比比哪家保險公司的保費便宜或者回報率高就買哪家的保險
很多讀者來信說喜歡讀我的故事,那么我們還是從一個故事談起吧……
《圣經》里《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再來見我。”國王回來了,第一個仆人說:“主人,您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十錠。”于是國王獎勵他十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我已賺了五錠。”于是國王獎勵了他五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我的一錠銀子一直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就是——“馬太效應”。上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首次將這一社會現象歸納命名。
看看我們周圍,就可以發現許多馬太效應的例子,在買保險時,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
案例:
瑾瑞媽想給孩子和家人買保險,可忙了3個月,比較了多家保險公司的產品,結果卻越比越亂,讓她無從下手。
“自從有了孩子,對家庭保險就格外重視。俗話說貨比三家,保險也是家里的重要資產,我就花了3個月的時間,咨詢了所有的大保險公司,希望能做出選擇。可是各家公司的說法都不一樣,有的談保障,有的預期能賺很多錢,有的短期就能拿到錢,還有的與銀行比,利息挺高的。最吸引我的是一家公司拿出了和其他公司的價格對比,連連說他們的產品比別家的便宜。還有一家公司拿出了預期回報很高的計劃書,說他們的分紅每年能達到6%-8%。比銀行可高不少呢,真讓人心動。可是越是這樣我就越是舉棋不定。結果到現在了保險還沒買,真著急。”瑾瑞媽的一番話倒是道出了很多準備投保家庭的困惑。
專家拆招:實際的情況是無論在定價還是在投資回報上,目前各家公司的差異不大
我國人壽保險自1997年至今一直實行的是價格管制制度。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的《關于調整保險公司保費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將人壽保險業務的保費預定利率上下限調整為年復利4%-6.5%。1999年,保監會頒布精算規定,對定價基礎和方法做出更加詳細的規范。按照此項規定,我國人壽保險產品定價必須采用《中國生命表》,預定利率不能超過2.5%。以目前的市場情況看來,各家保險公司所提供的保險在價格上沒有太大的差別。
同時由于保監會在投資渠道上和投資品種的占比上都有嚴格的監管,當然從長遠看隨著保監會在投資渠道上的放開,實力雄厚,財務穩健的公司的投資優勢會凸現。但從目前情形來看,非分紅或分紅投資產品中的實際回報率各家公司沒有太大的差異。
“如果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定價是一致的,但是為什么有些公司的產品的價格確實比較便宜呢?” 瑾瑞媽疑惑地問。
聽到這兒,我反問她:“同樣是汽油,也是國家統一定價的,為什么90#、93#、97#價格會不同呢?”
由于保險是一種有條件到期使用期權(在合同約定的風險發生時,投保人可以行使權利得到現金補償或給付),同樣是意外傷害保險,賠付的條件、約定的風險、提供的后續服務等等都不相同,所以價格會不一樣。如果單純的看絕對價格高低而不考慮其他條件,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瑾瑞媽似乎有些明白了,“不過,對于尋常百姓來說,到底應該如何買保險呢?”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自己分娩,沒那么可怕(圖)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衣物鞋襪的選擇和穿脫親子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